移风易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这对新时期社会文明新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我县不少地区,物质文明快速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一些陈规陋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损害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因此,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县陈规陋习的具体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危害
1、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近年来,我县部分农村地区掀起一股大肆修建土地庙的不良风气。截止11月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县14个镇区共建有土地庙3598座,所用土地多为基本农田和村集体土地。土地庙的大肆建设,不仅无形中损害了淳朴的乡风民风,而且导致有形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
2、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社会上红白喜事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结婚,比彩礼多、房子大、车子好、酒席阔,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尤其婚丧嫁娶中的“人情份子”礼金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元,标准不一,礼数频繁。不断攀升的礼金,使亲友、乡邻之间原本朴实的情谊交往变得庸俗化。
3、过节方式不够低碳环保。我县虽地处苏中地区,但在民风民俗上却与苏北地区相似。每逢中秋、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燃烧斗香祈福、燃放烟花鞭炮驱邪,却忽视甚至无视因燃烧斗香和燃放烟花炮竹带来的烟尘污染和严重雾霾。据我县环保部门统计,春节长假期间,在集中燃放鞭炮、燃烧斗香时, PM10瞬间浓度能达到平时的10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除夕和大年初一,PM10瞬间浓度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
二、深化移风易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以文化人。加强村(居)基层文化建设,应牢牢把握“话语权”,占领思想高地。一是深入宣传教育。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橱窗展牌等平台,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让广大群众“看得明白”、“记得牢固”。结合青年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充分借助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他们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主力军。二是有效融合廉政文化建设。结合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通过编排小戏小品、设置文化墙等方式,广泛宣传婚育新风、生态殡葬、文明祭祀、低碳过节等社会新风尚,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迷信、革除陋习。三是发挥乡规民约作用。结合打造“朱氏家祠”,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我县好的家规家训和乡规民约,培育良好家风,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家庭传统美德,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2、狠抓关键环节,以点带面。一方面,抓紧“关键少数”。作风建设下面看上面,基层看机关,群众看党员干部。我县总人口92万,常住人口70多万,党员人数约为4.85万人。虽然党员总人数占比不高,但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党员这个“关键少数”。持续深入推进《宝应县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若干行为的相关规定》等制度规定执行,并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禁党员干部参与土地庙建设,严格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燃烧斗香和祭祀用品以及燃放烟花炮竹等行为,使党员干部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引领者,切实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另一方面,抓实重点工作。结合当前正推进实施的“阳光扶贫”工作,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耐心解释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陈规陋习的危害,引导我县12656户扶贫对象户树立文明简朴的新观念,并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树立文明新风,切实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
3、深化制度建设,以规促行。一是织密制度笼子。运用法治思维约束、根除陈规陋习,把移风易俗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制定出台更多务实管用的规章制度。如燃放烟花炮竹,扬州市已明确规定市区禁燃、禁放范围,我县也可以借鉴运用,设置禁燃、禁放区域,以减少斗香、烟花炮竹对空气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村民自治内容,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二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探索制定推动移风易俗建设的保障政策。如在土地规划方面,以区域城隍庙建设代替各村组土地庙建设,集约土地使用;对实行生态节地葬法的,可减免相关费用;对带头不燃烧斗香、燃放烟花炮竹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等。三是严格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督促国土、民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殡葬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从严查处违规建设土地庙、圈地占墓等违法行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应认真履行监督责任,严肃查处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违规燃放烟花炮竹、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党员干部,倒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