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保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13亿多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还面临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一、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在回顾与总结时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群众在教育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从中可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为改变我县在学生入学方面存在的乱象,我县实行了零择校政策。目前的招生政策是,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是以房定校,高中是以分定校。但变相择校问题仍较为突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高价学区房渐次出现。在基础教育普及之后,公众对教育的供给显然有了更高要求。从我县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不平衡,城区学校校际间也不平衡。由于生源基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均衡,导致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优质的就学需求。其实,变相择校热的源头是教育存在城乡、校际差异。在差异没有缩小的情况下,零择校政策无法彻底消除家长的择校焦虑。
二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容忽视。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0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13.56万人,在初中就读353.54万人。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据统计,2016年,我县的留守儿童小学6779人,初中3496人,分别占18.68%和16.88%,平均占18.02%。留守儿童已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不强。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第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大,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第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既不容忽视,解决难度也较大。
上述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当前教育的供给机制上。解决这些教育难题,必须从源头着手,大力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
二、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建议
要通过大力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供给侧短板,确保幼有所教、学有所上,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就学选择,积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满足留守儿童、残疾、贫困等特殊群体的就学需求,实现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合理配置和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要合理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改变教育供给侧的观念、行为,依法、依标配置教师、资金和设备,实施均衡投入,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二要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发挥城区学校和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实行组团办学。进一步加大城乡学校之间网上结对共建力度,乡村学校之间开展片区教研互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三要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激发学校、教师关注留守学生的责任和热情,充分发掘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营造关爱服务的良好氛围。
2.提供多样化就学选择,充分发挥民办教育作用。一方面,要实施办学主体多元化。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招生1640.28万人。我县目前的民办教育在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段还是空白,发展空间还较大。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稿)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办好民办教育,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就学选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实施办学形式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趋势宏观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中观导向和特色化办学的微观发展诉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顺应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与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要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构建国际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教育体系。
3.改善教育供给侧结构,优化教育内容和形态。一要适应人口变化规律,建立动态调整学段供给机制。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流动分布的实际,合理布局、通盘考量国计民生需要,加强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供给、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高端教育供给。建立动态调整学段供给机制,近期,我县要增加学前教育供给,中期增加义务教育供给,远期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供给。二要丰富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侧的质态。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提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进一步丰富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只有教育的供给侧实现丰富多元可选择,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才是对学生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最大尊重,才能做到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也才能够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 三要延伸教育供给外延,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和教育。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由于家长的个人素养、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由此带来的家庭教育的力度、方式和效益呈现较大差异。现实生活中,不当的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屡见不鲜,有些教训深刻,甚至后果惨重。为此,我们呼吁,居(村)委会、妇联、工会等机构要重视对学生家长的培训指导。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延伸教育外延,扩大教育供给,把对学生家长的培训指导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心理和学情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家长教育培训计划方案,认真准备培训内容,精心设计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能力,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