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将我县分为运东、运西两片,境内地势低洼,湖荡相连,全县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湖荡共有10个,分别是:运西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运东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绿草荡、射阳湖、獐狮荡、内荡、大凹子圩、兰亭荡、广洋湖7个)。我县湖泊湖荡主要有防洪滞涝、水资源利用、引排水、生态保护、渔业养殖、旅游休闲、交通航运等多种功能。其中防洪滞涝、水资源利用、引排水、生态保护为公益性功能,渔业养殖、旅游休闲、交通航运为开发性功能,各类功能相互协调,发挥着湖泊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进宝应县退圩还湖工作的必要性
建国初期,我县境内湖泊湖荡面积有306.18 km2,其中运西地区为64.22 km2,运东地区为241.96 km2。由于大面积围垦湖泊湖荡,目前我县境内湖泊湖荡保护面积虽有214.75 km2,而自由水面只剩下75.81km2,其中运西地区保护面积为56.99 km2,自由水面为21.00 km2;运东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是由零星分散的湖泊湖荡组成的湖泊群,由河网分割成众多圩区,根据江苏省政府《批转省水利厅关于里下河腹部地区滞涝、清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2〕44号),宝应运东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保护面积157.76 km2。其中,规定保留水面积54.81 km2,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滞涝圩总计77个,面积为102.95km2,各批次滞涝圩在不同水位时分批滞洪滞涝。全县境内除了穿荡河道和通航河槽外,基本已不存在自由水面。通过以上数据,可见我县的湖泊湖荡已超量开发,湖泊湖荡已趋退化,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湖泊湖荡的滞涝,水资源调蓄、保护功能基本丧失,从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1、自由水面的减少,不仅丧失了防洪、除涝的调蓄能力,也减少了区域可供水资源库容,带来恶性循环,致使我县洪、涝、旱等灾害频繁发生,灾情也更为严峻。1991年大水,我县里下河腹部地区水位普遍创历史新高,射阳湖水位达到3.33m。2003年再度发生大水,射阳湖水位达3.39m。湖泊湖荡兴利库容减少,灌溉用水高峰期,水源严重紧张,2011年、2017年两度大旱均造成严重损失,尤其是2017年,射阳湖水位跌到0.13m,为196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位。
2、湖泊湖荡围垦后,破坏了湖泊湖荡的生态功能和自然资源。一是由于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及水产养殖投喂的大量饲料,使湖泊湖荡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养殖的鱼类和蟹排出的代谢物使湖水中营养物质不断增加,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污染加剧,运西地区水质常年维持在Ⅲ~Ⅳ类,运东地区水质也常年维持在Ⅲ~Ⅳ类,湖泊湖荡水质每况愈下。二是湖泊湖荡受到人类超强度的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目前许多生物种群已经消失,非人工养殖鱼类及蟹类已很少见到。同时,水生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三、加快推进我县退圩还湖工作的建议
我县省管湖泊退圩还湖专项规划已得到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规划》提出的对我县境内10个湖泊湖荡、总面积187.45 km2实施退圩还湖。根据《规划》要求,为加快我县推进退圩还湖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
1、建立工作机构
为切实加强我县省管湖泊湖荡管理与保护,全面推行湖长制,有序推进退圩还湖工作,提升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县政府应组建退圩还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实施退圩还湖项目管理的项目法人和现场办事机构,负责我县湖泊湖荡退圩还湖工程建设管理,沿湖区镇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在县政府的领导小组做好退圩还湖工作。
2、积极争取资金,争取多方投入
根据调查测算,我县省管湖泊退圩还湖土方工程量为2.31亿m3,工程投资约为50.82亿元,补偿总费用约为2.26亿元。根据有关政策,退圩还湖工程的投资“以地方投入为主,省级适当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应该来说,如此巨大资金量,我县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建议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大金融创新,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PPP等模式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我县退圩还湖工作。
3、注重宣传保护
我县湖泊湖荡退圩还湖的实施将完善全县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洪除涝标准,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饮水安全,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创造条件,对“四个宝应”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加大湖泊湖荡保护宣传,鼓励公众参与,让老百姓意识到退圩还湖工作是在为大家做的工作,目的是还老百姓一个生态的宝应。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