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

站内搜索:

建立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新闻组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19-02-1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明确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发展目标,以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和示范乡镇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是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0—2020年),我县正在加紧落实该标准中规定的22项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形式多样、活动丰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以县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三大馆”为中心,以镇文化站为纽带,以村(居)文化室为支撑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建成,至今全县282个行政村共建有村级文化室276个,覆盖率达97%。

三是城乡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以县图书馆为主轴,以镇文化站、图书馆分馆、农家书屋为依托,初步把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农村科普宣传、法制宣传等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是文化活动需求不断满足。定期举行送书、送戏、送展览、送电影“四送”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在村(居)组建了200多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县城文艺界老师经常下乡为宣传队编排节目、开展辅导,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得到较大改善,但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还较为滞后。主要体现以下三大矛盾:

一是,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我县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出预算过低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指标中,人均公共文化年财政支出150元以上是“十三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硬指标。2018年,我县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66.6元,排全省倒数位置。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步伐较慢与已有公共文化场馆使用率较低的矛盾。多数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任务较重。全县“两馆”面积较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布局普遍落后于时代。同时,我县目前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存在服务跟不上、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三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才老化与青年专业人才留不住、进不来的矛盾。我县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受用人机制限制,导致编制内干部职工年龄老化,专业岗位人才出现断层,后继乏人,已经成为制约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瓶颈。

以上问题和矛盾的形成,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意识滞后统筹难。全社会对加快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比较淡薄,难以真正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有计划地予以推进。存在缺乏长效机制、经费人员不足、运行保障不力、主体单位主动性不强等现象。二是保障不足创建难。近几年,县文化事业经费年均投入不足500万元,约占财政年度总支出0.4%,远低于省“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一般性支出1%”的规定,以致一些本应由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的文化单位长期投入不足,全县仍有一半以上镇文化站达不到省一级建设标准。三是管理缺失服务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亟待深化,农村文化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有效运行机制,镇、村两级服务水平不高、辐射力不强。四是氛围淡薄提升难。农村主流文化氛围比较欠缺,农民有品质的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如何把农民分散的个体能力凝聚成一股集体的文化力量,是非常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三、建立我县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强富美高”新宝应,既需要有力的物质支撑,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必须通过采取党委政府统筹推进、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建设资金保障到位等综合措施,努力探索出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1、在行政推动工作上再发力。一要完善领导体系。进一步发挥好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组织作用,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二要明确工作计划。镇(区)、村(居)要根据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制定长期、中期规划及年度建设计划,统筹建设农村文化站(室)、文化广场、宣传长廊、文体培训中心等。同时,要制定和实施年度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文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从而使各级公共文化人才真正“动”起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真正“用”起来,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真正“活”起来。三要强化考核机制。通过严格考核,推动基层党委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认清责任,形成“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共识,从而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动真碰硬。

2、在文化产品供给上再丰富。一是要把准百姓文化需求。相关部门要真正沉下身子深入调研,摸清百姓需求,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热情不高和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同时,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搜集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要把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这样的文化大餐才会受百姓欢迎。二是要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针对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多样化、多元化的新形势,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作为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唯一主体的做法,把政府提供服务与吸引市场力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担当起文化产品供给的责任。三是要激发优秀文艺人才的创作潜能。加强文艺创作基地建设,明确创作目标和创作责任以及激励措施,引导文艺人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的既体现时代要求又符合群众口味的精品力作,带动公共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四是要建立基层公共文化项目库。诸如通过“经典诵读”进基层、农民文化艺术节、科普活动进社区、法律知识大讲堂、广场舞比赛等,确保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培训、季季有演出、年年有大戏。

3、在投入保障机制上再强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达到占财政一般性支出1%”的规定,且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设施建设及活动经费、人才奖励等应纳入县、镇(区)、村(居)三级财政年度支出预算,并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资金。二是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团体的支持力度,打破体制界限,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各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新格局。三是进一步整合存量文化资源。将教育、体育、机关部门和企业、社区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村居文化室的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

4、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再提升。一是要培育管理队伍。农村各项公共文化活动能不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关键在于文化管理队伍有没有“立”起来、“带”起来。建议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完善专门管理制度。在配齐镇级管理人员的同时,设法建立村(居)文化建设专职人员,做好公共文化场室管理及一般性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工作。二是要锤炼专业队伍。抓好文化系统现有专业人员培训,着力提高人员素质,更好地服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加强艺术界专业协会建设,发挥文化艺术人才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充分发挥乡土文艺带头人的作用,催生基层文化;积极挖掘教育系统服务公共文化发展的潜力,利用文体专业教师开展更多更好的公共文体活动。三是要充实志愿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牵头的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让先进青年群体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独特魅力和活力。建议深入挖掘驻我县大学生村官和新招录公务人员的潜力,有计划地发动和组织到村(居)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年人才得到多方面磨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面手。四是要建立监管队伍。建设一支专职或兼职的基层公共文化监管队伍,依法依规做好农村文化阵地的日常监管工作,防止黄、赌、毒、邪发生,净化社会风气,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