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荷藕已成为我县地区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致富百姓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农业最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为发挥荷藕产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县政协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荷藕产业基本现状和优势
我县荷藕种植历史悠久,深水荷藕种植面积、荷藕产量、荷藕出口量全国第一。目前,拥有荷藕种植基地20万亩(其中县内8万亩、县外12万亩),年产量30万吨左右。荷藕加工企业100多家,年销售20多亿元,享有自营出口权企业22家,荷藕制品年出口量5万多吨、创汇8000多万美元。荷藕加工产品涉及16大类230多个品种,主要是保鲜藕、水煮藕、盐渍藕、速冻藕、藕粉、荷叶茶、藕汁饮料、藕合、香糯藕、调味小菜、休闲食品等。
1、品种品质独特。全县已形成“美人红”“大紫红”“小暗红”三大当家品种,建立了绿色生产体系,探索出藕慈复种及藕田套养(龙虾、泥鳅、黄鳝)等循环农业模式。三大当家品种具有独特的内在品质和使用价值,营养丰富,碳水化合物在30%以上,矿物质、纤维素和淀粉含量都较高;兼具健胃清肠、益血养颜等功效;适宜于深加工,一直是我县加工企业首选原料品种。其独有的食用、药用、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又从湖北、安徽、河北等地引入鄂莲系列、天津大地红等品种,丰富了我县荷藕品种结构。
2、区域品牌独特。“中国荷藕之乡”是区域品牌称号,宝应荷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价值20多亿元,入围 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以荷藕制品等出口产品为主,2014年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3、资源优势独特。我县是全国生态县、全国唯一的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莲藕)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建成“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2个,荷藕基地出口备案面积5.19万亩。我县荷藕种植历史2000多年,唐代就有诗篇展示我县的荷藕;加工历史200多年,蜜饯捶藕、鹅毛雪片等成为朝廷贡品;“全藕宴” 已有百年文化历史传承;现代加工历史30多年,荣登“舌尖上的中国”,央视、人民日报、法国公共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多次报道,去年农民丰收节采藕盛况在央视现场直播。
4、市场份额独特。全县拥有荷藕加工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江苏荷仙食品集团)、省级2家、市级11家,年加工藕制品10多万吨。目前,国内市场培育得到加强,东欧市场正在突破,产品畅销全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河南、新疆等26个省市,远销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日韩占70%,日本进口藕制品70%以上来自宝应,全国荷藕出口量的70%来自宝应。
5、发展模式独特。近年来,我县不断推动荷藕产业融合发展,与南农大、扬大及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流通、观光、科研、文化“六位一体”的荷藕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获批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奖补资金5000万元),列入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建成国家级莲藕交易平台——风车头莲藕合作社,创成“荷藕特色小镇”1个,荷园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二、荷藕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
宝应荷藕产业优势明显,但多年来发展不快,影响力不大,拉动力不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
1、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基地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张。一是僵藕难题尚未突破。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和无序种植,加之种苗繁育技术落后,莲藕生产连作导致僵藕问题一直没有突破,荷藕生产地点5-6年需要调茬,严重制约莲藕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二是种植效益总体不高。荷藕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变动剧烈,以致除藕田套养模式效益稍好外,单纯种藕比较效益低,极端年份莲藕最低价格只有0.6元/斤,藕农甚至出现亏本现象。加之农业种植有粮食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补贴,而莲藕生产却没有相应的政策补贴,影响藕农的种植积极性。三是种植规模有所萎缩。上世纪县内荷藕种植面积最多时达20万亩,但由于种植时间长,施肥技术、种植、采收手段落后、品种混杂、病害严重等原因,莲藕产量、品质下降,县内荷藕种植面积逐步萎缩,目前仅8万亩左右,与打造支柱产业明显不匹配。
2、产品研发创新不够,产业质态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技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县荷藕加工多停留在莲藕原料、半成品或简单制成品的初加工阶段,技术落后、产品低端,附加值不高,企业效益一般,以致不少企业研发投入几乎空白,与高等院校、科研站所技术合作创新较少,产品研发不够,特别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新产品开发不足。二是产业龙头不强。荷藕产业分散、企业各自为政、小富即安,满足于稳定出口,最大的荷藕加工企业年销售额不超过2亿元,大部分企业产销几百万元到千万,几千万都为数不多,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缺乏产业竞争力,荷藕企业有集无群,有群无头。三是创新人才不足。藕制品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设施设备不完善,不少工艺仍依靠人工。由于企业规模和政策因素制约,加工企业不仅没有实力和条件培育研发人才,而且在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工人等招录上也十分艰难,企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难以实现。
3、品牌价值亟需突破,市场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一是品牌培育不够。宝应莲藕在国内外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的培育还不够,像“荷仙”这样叫得响、有影响的品牌比较缺乏,没有“红太阳”“阳澄湖”那样知名度高的品牌。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都以代加工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品牌宣传不够。全县藕制品品牌杂乱,各企业单打独斗,集中度不高,一些企业无自我品牌,为别人做前端、做贴牌。宝应荷藕的区域公共品牌形象产品尚未形成,在区域品牌宣传策划方面投入不足,距离江西广昌白莲、盱眙龙虾、射阳大米、东台西瓜等还有一定差距。仅在本县境内有少量“中国荷藕之乡”的宣传,除各类农洽农展会上有荷藕产品宣传和展示外,央视、网络、大型商超、酒店罕见宝应荷藕产品宣传。三是市场开拓不够。市场开发上,习惯于传统的市场开发方式和营销手段,“互联网+农业”等新手段利用不够,飞机、高铁餐饮等新渠道开辟不够,学校、企业等集团消费领域发力不够。
4、资源利用比较散乱,发展平台有待进一步整合。一是统筹规划缺。全县没有将种植、加工、流通、文化、旅游、餐饮全产业链进行总体统一规划,难以统筹发展、协调推进。二是产业布局乱。种植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场所处于无序状态,随遇而安,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基地、加工集聚区、物流集散地。三是资源保护弱。我县有适合荷藕种植的土地资源,特有地标品种也是原产地保护产品,但我县土地、品种资源均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原生境、原产地的开发不够,种植资源基因库研究、利用的力度不大,亟待实现荷藕品种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四是配套服务少。作为一个特色支柱产业,全县还没有形成为荷藕产业服务的集人才、技术、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公共平台,缺乏政策服务、信贷服务、种子服务等渠道和组织。
5、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一是文化挖掘不够。我县荷藕产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优势明显,荷自然景观较为优美,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荷藕文化的传承、荷藕精神的寄托、荷藕主题的彰显有待研究开发。二是餐饮引导不够。荷藕主题餐饮开发力度不足,“全藕宴”的挖掘宣传不力,以莲藕为主题的餐饮业几乎没有,莲藕美食文化大有文章可做,荷藕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有待拓展。三是旅游开发不够。我县荷藕产业仍集中在产、加、销上,特别是以荷藕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题的三产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手笔的旅游打造、宣传与开发,以带动荷藕产业发展。
三、荷藕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建议
(一)目标定位。
打造中国荷藕第一品牌。把荷藕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规划;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成为乡村振兴的宝应样板;
培育荷藕百亿产业规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
(二)发展路径。
一是坚持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打造集“种植、加工、流通、观光、科研、文化”六位一体的荷藕全产业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实施品牌立农战略,力树区域公共品牌,主攻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宝应荷藕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是坚持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大力保护、科学利用我县荷藕种质资源、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全程质量监管,实现荷藕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措施建议
1、突出体制机制,打造发展平台。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为壮大荷藕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明确领导机构。树立全县荷藕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思想,成立全县荷藕产业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领导小组,由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农业农村、发改、财政、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科技、工信、文旅、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推进荷藕产业发展。二是搭建工作机构。全县荷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宝应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管委会合署办公,充实力量,实体化运作。专门从事产业规划、政策研究、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品牌创建、产业服务等工作,一并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三是建立研发机构。充实宝应县荷藕研究所力量,委托园区管委会管理,依托荷藕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等技术力量在射阳湖镇建立荷藕技术中心。依托荷仙集团建立荷藕研发中心,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发酵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技术研究攻关,开发适应消费习惯,引领消费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加工产品。依托宝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人才培育中心,并选择2—3所高等院校开展定向委培,系统培养荷藕种植技术、加工技术、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四是优化服务机制。整合部门力量,优化服务机制,集中财政项目、奖励政策、帮办服务等要素对荷藕产业进行集中扶持,对荷藕种植、加工、流通等主体实行帮办服务,在莲藕新品种开发、人才引进、土地利用、生产经营、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统筹发挥好荷藕协会、旅游协会、餐饮协会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突出科学规划,打造主导产业。一是合理布局三大板块。坚持“六位一体” 全面规划,利用5—10年时间,打造三大板块,形成百亿级规模,把荷藕产业打造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种植+旅游”板块,目标产值20亿元。因地制宜落实荷藕种植布局,重点打造1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5万亩出口基地、1万亩原生境保护基地和2千亩种苗繁育基地等四大基地。探索荷藕产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更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完整的种植、生产、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链。“加工+流通”板块,目标产值60亿元。突出荷藕加工业发展,实施加工产值5年翻番计划,整合流通资源,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形成产业支柱作用。“科研+文化”板块,目标产值20亿元。挖掘荷藕文化内涵,发展荷藕创意产业,创新以荷藕为元素的餐饮服务业,真正将宝应莲藕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二是科学规划省级园区。在全县荷藕全产业链规划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步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亮点工程。三是重点建设“三区四中心”。破解荷藕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重点规划建设荷藕种植规划区、加工集中区、文化旅游区、种苗繁育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人才培育中心。
3、突出品牌塑造,打造“联合舰队”。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壮大、宣传展示荷藕产业形象,引领荷藕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策划以“中国荷藕之乡”“中国荷藕第一县”的区域公共品牌强势宣传,把荷仙品牌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或者中华老字号,形成包含种植、加工、餐饮、旅游等全方位宣传气势,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宝应荷藕国际知名度,举办“中国宝应国际荷藕节”,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重点企业出席,提高国际化程度。二是加强龙头培育力度。实施“211”工程,通过5-10年的努力,把荷仙集团(核心企业)培育成10亿元规模,招引一个大型企业,作为2艘“航空母舰”,招引和培育一批现代装备的高科技加工企业,形成10艘“巡洋舰”,发展一批绿色企业,形成100艘“护卫舰”,最终形成荷藕加工舰队群。三是加快市场拓展力度。不断研发符合国际饮食习惯的新品,巩固日韩市场,扩大东南亚市场,瞄准中亚和东欧市场,进军欧美市场。高度重视国内市场拓展,充分利用网络销售、集团消费等新手段,开辟飞机、高铁等新渠道,推进荷藕产品进商超、进加油站、进服务区,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4、突出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为引领,推动荷藕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在加快种植业、加工业、流通业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推进荷藕文化、旅游、餐饮业的发展。一是挖掘开发荷藕文化产业。宝应荷藕有2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要大力挖掘和收集有关荷藕的诗词、小说、散文、故事、传说、摄影、餐饮、工艺、书法、曲艺等文化作品,并整理策划,立体宣传,开发具有宝应特色的荷藕文化产业。二是整合打造荷藕旅游产业。既要把荷藕为主题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纳入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又要把农业旅游纳入荷藕产业打造的重点,将荷藕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科研中心、文化展示、文艺作品等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提升荷藕产业的知名度。三是加快发展荷藕餐饮产业。要全面挖掘荷藕的主食、辅食、保健、药用价值,传承全藕宴、鹅毛雪片、百年好合、皇家贡丸等特色食谱,大力发展荷藕元素的特色餐桌、主题餐厅、全国连锁等餐饮服务业,形成休闲、美食、购物一条龙,拉长荷藕产业链。
5、突出倾斜扶持,打造发展动力。认真研究产业政策,争取国省项目支持,出台我县的荷藕产业政策措施,发挥政策、项目、投入的杠杆作用。一是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在荷藕种植、加工、科技、质量建设、园区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同时整合国土、水利、旅游、文化、宣教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在打包项目资金总盘子中要优先安排荷藕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设立荷藕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整合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要设立县级荷藕专项发展基金,重点用于项目配套、品牌打造、藕农补贴、技改投入、种苗基地、研发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三是加强考核督查。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围绕荷藕产业的发展要素(包括产值效益、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基地建设等),对重点乡镇和部门进行专项考核,专项考核的结果纳入全县大考核,实行加减分。重点乡镇,按照“运西特色水产、腰部现代园艺、东荡荷藕产业”的总体布局,建议安排射阳湖、广洋湖、西安丰、夏集、柳堡、鲁垛、曹甸、望直港等8个乡镇,以荷藕为重点,同步推进茨菇、水芹、芡实等水生蔬菜发展,目标20万亩。重点部门,依据工作的关联性建议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文化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4个部门。全县一盘棋,明确目标,排定序时,挂图作战,确保荷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我县的优势产业,品牌产业,支柱产业。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