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组织了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专题调研组,从5月中旬起,围绕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县内外的学习考察、座谈讨论、分析论证,形成了如下调研建议。
一、宝应古城保护利用工作重要而紧迫
宝应县历史悠久,建县史可追溯到秦代。汉代设安宜县,原县城在今县城西南大汕隔堤附近,因境内有安宜溪得名。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安宜县城被杜伏威起义军屠毁,后淹没于氾光湖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安宜县,治所迁至白田(现县城所在地)。白田作安宜县治所后日渐繁荣,在江淮间负有盛名。还曾作为州、军、府治,历来为运河线上的重要城池。宝应古城历经千年风雨,虽有严重破坏,但至今形制业态尚存、规模较大,境内人文荟萃,古建、名居较多,被省内外专家看好,认为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价值。
一是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看,加强古城保护和利用责无旁贷。党和国家历来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对新《文物保护法》的实施力度逐年加大,并把加强沿运河文化遗迹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苏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把古城保护站上“C”位。扬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文化扬州、秀美古城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加强古城保护和利用是响应上级号召、落实党和国家要求的责任所在。
二是从文物古迹和街巷民居的堪忧现状看,加强古城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县政府核定公布的10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城区占有60%以上。此外,还有旧四合院建筑群20多座、老街巷70余条。其中有部分建筑再不及时修缮保护,将有倒塌、毁灭之可能,亟待合理规划、逐年修复。
三是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看,加强古城保护和利用人心所向。年初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古城保护也是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话题。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亟待通过古城保护来改善,加快老城区保护和利用、促进新老城区和谐发展,已成为广大居民的热切期盼和迫切愿望,古城保护工程可以说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民心工程”,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是从改善发展环境的现实需要看,加强古城保护和利用势在必行。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通过加快古城古迹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可以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商贸业、促进老城区的持续繁荣,而且可以为招商引资增强人文环境吸引力,还可以作为纽带,联系故乡游子,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更多地支持家乡。
二、我县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现状及不足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1、制定古城保护规划与政策。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的宝应县古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古城保护办公室。先后编制了《古城先导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下发了《古城先导区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宝应县城市规划区村(居)民个人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今年年初又出台了《宝应县古城区民居修缮实施意见》,拨付了专项补贴资金,明确了修缮要求和申报渠道。
2、实施文物遗迹保护与修复。先后对古城核心区的朱氏家祠和蒲松龄居住旧宅、学宫内的明伦堂、刘氏五之堂、孙荫庭故居进行修缮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刘堡水闸的展示提升工程已经拿出方案,修复工作即将展开。积极开展文保单位申报工作,朱氏家祠、同松药店、刘氏“五之堂”、学宫、夏集双琚遗址等5家获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着手先导项目论证与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宝应老城保护和利用战略与策略研究,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为实施先导项目提供方向。2016年先行投入2400万元,实施了古城一期先导段工程,对鱼市口地段周围实行了提升改造,包括道路升级改造、建筑立面装饰、宝楠园建设三个方面。
4、开展古城环境整治与美化。大力拆除沿运违章建筑和砂石场,有效实施临城段运河风光带建设,建成运河景观公园。政府出资1080 万元对原百货公司地块征收后,建成嘉定桥遗址公园,较好地地改善了周边环境。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全面保护还未实质性启动,在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尤其和邻近的高邮市和淮安区相比,无论保护工作还是保护现状,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思路不够明确,缺乏总体设计。由于古城保护的总体规划没有出台,导致对整体保护缺乏战略层面的思考和思路,虽然也制定过古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初排过一批项目,列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项目落实难有方向。包括古城先导区规划虽然编制了,但由于缺少项目详规和实施方案,实际面上工作也难以推进。
二是底数不够清晰,缺乏深入研析。古城保护范围虽然大致划定,古街巷、古河桥、古遗迹以及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情况也已掌握,但对古街巷究竟如何恢复原有功能、文物景点究竟如何布局等关键环节还缺乏深层次的谋划和落实。
三是机制不够灵活,缺乏整体联动。虽然也成立了古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的经常变动,没有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带来工作上缺少连续性。包括古城保护办公室,原来设想抽调几个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但实际运行上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缺乏部门整体联动的合力。
四是行动不够有力,缺乏财力支撑。古城保护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由于政府财力紧张,对古城保护的专项资金难以保证,加之在创新投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上缺乏,导致不少文保单位、文保点以及传统民居损坏、改建现象较为严重,带来修缮保护的压力更大。
三、关于推进我县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对策建议
推进古城保护和利用必须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在古城保护利用的目标方向上,我们建议,要着力把古城打造成:一是历史文化的凝聚地。宝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大多集中在古城核心区。要通过核心区的打造,推进连点成线,实施以线带面,集中展示宝应古城的形制、肌理和历史文化的内涵、韵味,让人领略到“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风采。二是商旅经济的承载体。依托修复完善的文物遗迹和历史街区,可以为旅游业和商贸业及文化产业注入历史文化内核,大大增添产业发展的后劲,拉动老城区的持续繁荣。三是游子怀旧的体验区。古城可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家园,成为追寻历史、追寻传统的一种人文地域,更是故乡游子情系家乡的感情纽带。四是居民生活的宜居处。保护和利用古城,必须兼顾好居民的生活要求。要通过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既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有效保障,又为古城景点增添活态元素。
古城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总体把握上:
一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城保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以市民为主人。在投资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引导资金的撬动,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让古城“活”起来。
二是“保”中有“用”,发展文旅。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历史、传承文明,有效利用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必须保护和利用并举,保中有用,发展文旅产业,通过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尤其是找准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口,把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旅游业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三是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古城保护和利用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明确重点,率先突破,通过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促进面上工作的提升。
四是注重原味,修复有度。古城的保护利用一定要注重原汁原味,按照修旧如旧、修复有度的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整片开发,注意保持古城的肌理和原貌,展现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是共建共享,真情操作。古城保护工作既是一项城建工作、旅游业工作,也是一件体现人文关怀的民生大事。在加快古城保护利用的同时,要把宜游宜居宜业的目标融为一体,通过心系真情的建设利用,赢得百姓支持,实现共建共享。
在加快古城保护利用的进程中,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有效进入实质性运作。
1、高点设计,加大规划引领力度
要使规划紧贴实际,首先必须摸清古城家底。通过科学勘测、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充分解读,彻底弄清文物遗迹遗存的数量、分布、内涵等详细实物资料,真正对古城“现有什么”、“它是什么”、“原有什么”、“可做什么”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为制定规划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规划的制定要有科学性。既注重聘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和权威文保专家参与整体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又广泛听取和吸收地方文化文物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规划出台的法律化和规划执行的规范化。
二是规划的内容要有融合性。把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把古城保护规划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布局,协调推进。
三是规划的实施要有可行性。精心完善古城保护利用详细实施规划和景点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使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实现无缝对接。通过科学规划、专门设计,为古城保护利用提供行动指南。
同时,规划的制定要突出“四个体现”,即体现古城特色,展示古城的基点、风貌、韵味;体现文旅价值,构建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完整要素;体现形态和谐,核心保护区、一般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体现人文精神,经济建设、旅游业发展和传统居民生活两不误、两促进。
2、健全机制,加大古城保护力度
一是构建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领导力量,对县古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议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增强机构的权威性、协调力,还可以将古城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项工作的领导机构合二为一,统筹组织,共同推进。健全工作机构,对需从有关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要本着“专职、专人、专业”的要求,到岗到位从事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工作联动,明确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部门紧密配合、协同运作的联动机制。
二是构建强有力的参谋咨询机制。建议建立健全由地方文化、文物、规划、建设人才组成的专家库,成立一个古城保护的专家组或智囊团,在古城保护、利用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吸纳专家组或智囊团人员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对文物遗迹修复规划和方案的审核把关及监督作用。
三是构建强有力的具体运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思维和路径,努力用市场的手段、经营的理念、企业化的管理,盘活和用好古城文化资源。建议成立由城投集团主导的市场运作平台,如古城保护建设总公司或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专司资金筹集与运作、项目包装与推介、遗迹维护及修缮、民居拆迁与安置、景点运行与管理等开发建设运营事宜,成为古城保护利用的主要载体。
四是构建强有力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维,拓展思路,拓宽古城文物保护利用资金的渠道。设立引导资金。县拨付古城区专项保护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的比例,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等,以激活社会参与投资的热情。同时,在城市建设配套费、老小区改造专项资金等方面,适度向古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倾斜。积极向上争取。通过制定计划、整合项目,申报争取大运河文化带遗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生态示范工程、城市防洪水利建设等专项政策扶持资金。对外招商合作。面向社会和市场,积极吸收县外资金参与古城项目工程建设。制定好古城核心区项目计划书和招商指南,条件成熟的可纳入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库,以推动实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项目化推进。吸引民资参与。对古城核心区内民居的整治、维修,对照政策加快实施。对于沿街店铺,可通过采取收购、合作、明确修建要求、规范经营范围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修复利用步伐。整合部门单位力量。根据文物景点的分类,吸收相关部门单位参加共建。如对省保单位同松药店的修复恢复,可与县卫健委共建;对慈善家孙荫庭故居的拓展工程,可与县慈善总会共建。
3、科学利用,加大古城整修力度
古城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线工作、系统工程,应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重点突破。
一是做大特色。按照科学定位、彰显特色的要求,挖掘人文特点,展示鲜明个性。特别是叫响宝应主要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运河文化的打造,彰显宝应运河“邗沟十八变”的独特地位;通过儒学文化的打造,培育素有“江淮儒宗”美誉的国学之乡;通过廉吏文化的打造,建设教育当代、启迪后世的廉政教育家园;通过慈善文化的打造,将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当今社会。
二是做足文化。从宝应的历史文化中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解析文化现象,提炼文化内核,梳理文化元素,并加强与古城保护利用规划、项目的有效嫁接与有机融合。如在建设临城段运河风光带的同时,注重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展现宝应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学宫、朱氏名人遗址、毛氏当铺、刘氏“五之堂”等重要遗迹,可通过归并扩展、综合整治、拓展功能等途径,扩大体量规模,提升品位内涵,渐次争创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等国字号品牌。
三是做美环境。要把生态文化建设和文物古迹修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生态功能,焕发古城生机。利用拆除古城违章建筑和不合理建筑的空地,实施生态治理,美化周边环境,为拥挤的古城提供可供喘息的生态空间。对运河故道宋泾河,要结合古城保护把它当作古运河的活标本来进行修复治理,通过河道疏浚、古桥修复、恢复植被、环境美化等综合整治,即可彰显瘦河、秀水、小桥的个性特征,领略“城在水中建,水在城中流”的独特韵味。
四是做强功能。统筹好古城的总体布局,处理好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以及环境协调区的关系,做强古城的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项目,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生存状态。通过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把单一的景点参观功能转化成服务旅游的复合功能,使古城真正成为宜居宜游、和谐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恢复德和、同松、震丰园等一批老字号商家店铺,集中展示宝应传统的工艺、手艺、文艺形式和产品,将商贸、观光、旅游、美食、购物、休闲融为一体,再现古商业街昔日的繁华。
4、精心策划,加大古城宣传力度
一是做好历史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的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社团作用,给予研究会及社会有关文化人士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交办有关历史文化的课题给他们,让他们专门收集整理宝应的文化现象、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风情。二是做好历史文化的解读。对全县各类文博展馆及景点布展陈列进行统一规划,逐步构建内涵丰富、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展馆体系。三是做好历史文化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刊、广电、网络等传媒,广泛深入地宣传古城保护利用的战略意义和相关法规。进一步搞好文化策划,加强对外推介,扩大对外影响。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