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发展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核心竞争力,也代表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和发展潜力。当前,由于成本、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县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开始进入换档期、爬坡期和结构调整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发展动力,促进全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将切实加强、优化环境作为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较好成效。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成立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优化工作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优化工作意见和规定,建立优化工作汇报、巡视督查、情况通报制度等。政务环境得到优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精心组织“点述点评”和“三问三治”活动。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认真开展“三位一体”效能监察,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新建5600平方米的行政服务中心,设立85个服务窗口,畅通办事环节,提升服务效率。成立重大项目投资服务中心,畅通绿色通道,为重大项目提供全程帮办服务。督查问责不断强化。定期召开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优化动态情况。开展优化环境专题教育活动,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公开曝光,以问责警醒教育干部,推动全县机关作风和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二、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转变较慢。一些部门思想不解放、政策不透明、办事不规范问题较为突出。个别执法部门重罚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甚至“为罚款而罚款”。企业反映较多的公路“三乱”问题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本地车辆查得少、外地牌照查扣多的问题仍应引起重视。调研中,3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性不强。
二是行政审批效率较低。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不充分,“多头受理”、“双轨运行”现象依然存在。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首问负责制等各项制度和规定的落实仍不到位,审批环节多、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涉企执法规范较差。“涉企”服务收费项目较多、较高,特别是在收费项目操作上缺乏程序上的制约和规范。有的部门对待本地、外地业主在执行政策时不能一视同仁。有的社团组织搭车收费,甚至不出具正式票据。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竞争,有的与部门利益有内在关联,导致收费过高,审查检测耗时耗力。问卷调查反映较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四是解决制约办法较少。土地、房产办证难,企业期盼解决遗留问题的呼声仍然强烈。招工用人难矛盾凸显,普通工人难招、技术工人难留、科技人才难求、管理人才难培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县因资金、土地、用工及审批环节等因素障碍,导致关停并转的企业就有56家,引发各类经济纠纷诉讼案件1910起,涉案标的额达3.86亿元。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没有树立 “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服务企业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不高。二是精神不振,工作消极应付。一些部门党员干部工作“不在状态”。有的依旧沿袭惯性思维,对纪律严了、约束多了很不适应,甚至感到“水土不服”;有的“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出工不出力,“为官不为” 。三是执法不严,部门利益至上。由于财政困难,默许部分执纪执法部门和服务行业自收自支、以收抵支,实际上为多罚多收提供了“法外之法”,加重了企业和经营业主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四是体制不活,协调配合乏力。各职能部门在审批、收费、办证、许可等环节上缺乏联动性和协调性。少数办事人员缺乏公仆意识和民本意识,没有做到真心为民办事、为企解忧。
三、推动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对策建议
1、深入解放思想,打造改革创新的服务环境。一要优化发展理念,提高服务本领。建议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净化企业发展环境的文件精神,切实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当作“生命工程”来抓,大力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发展大势,积极呼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始终保持创新创业、务实干事、引领发展的闯劲和锐气,不断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本领和水平。二要创新审批机制,公开办理流程。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着力解决行政审批“中梗阻”问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开展行政审批减事、减章、减时、提效“三减一提”活动。探索试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形式审查、缺席默认和超时默认制,全力破解项目审批瓶颈。着力扩大行政服务中心授权面,提高授权率。对“中心”办理的项目实施流程再造,公开各类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图。三要规范涉企权力,公示“权力清单”。本着放水养鱼、放心服务、放手发展的目的和宗旨,不断完善扎口收费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一费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实施减缓亏损企业社保基金收缴,推行收费明白卡制度,使收费行为在阳光下运行。四要助推重大项目,创新服务路径。畅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分层推进、定期会办的重大项目“代办”制。落实重点企业负责人约见主要领导制度,做到诉求通畅,不断提振信心,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强行政中心建设管理,开展中心“窗口”评先评优活动,对考核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推荐组织部门提拔使用。
2、坚持依法行政,打造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一是在规范涉企行政上下功夫,使执法科学规范。依法规范执法收费行为,敢于向部门利益开刀,大力整治越权立项、无证收费、搭车收费、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以及以解决机关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弥补办公经费不足等理由进行的乱罚款、以罚代管问题,打破“养人收费、收费养人”的怪圈,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是在规范社团和中介机构上下功夫,让市场公平有序。要以政社分开为目标,分类推进社团清理和规范,明确政企分开、依法自治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进党政机关与社团严格分离,并向社会公布。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开放和竞争,把涉企中介机构改革作为解决行政审批“中梗阻”的关键举措,落实到位。三是在净化企业外部环境上下功夫,为企业保驾护航。高度重视企业经济纠纷和矛盾化解调处工作,特别是对“跑路”企业要加强风险排查和预警力度,切实提高安全防控能力。持续治理公路“三乱”,重点解决公路上随意检查、处罚企业生产运输车辆的问题,着力打造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在诚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促政府提升公信。着力提升各级干部法治理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追究制度,督促各部门有言必行,有诺必践。引导企业提高信用素质,做诚信之人、办诚信之企、树诚信之风。
3、突破要素制约,打造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一要用好现有政策破解要素制约。加强土地要素矛盾化解办法的研究,对存量土地盘活、低效土地置换、现有厂房改造等举措给予一定激励。对企业反映呼声较高,符合条件但尚未领到土地、房产证的问题,要制定时间表,分类型、分步骤、分阶段加快办理进程。认真落实《全县银行业机构信贷投放考核奖励办法》,从政策层面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引进创投基金、“新三板”上市等途径实现直接融资。建议学习外地经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互助、银行支持”的原则,进一步壮大县中小财政引导资金,规范企业互助协会运营模式,扩大服务企业的受益面。认真落实人才引进培养政策,通过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训招引、加大县外劳务合作力度、扩展劳务招聘市场、引导居民主动就业等途径,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紧缺和用工难问题。二要梳理完善政策适应发展需求。政策支持要“落地生根”。在兑现涉企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中央和省、市、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进行集中梳理,汇编成册,向企业发放。尤其是对县内政策,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走势和要求进行“回头看”,使地方政策更具操作性和激励作用。密切关注新常态下宏观政策导向,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做好向上争取支持工作,依据政策帮助企业寻求项目、包装项目、申报项目,努力让企业共享政策利好。三要积极宣传政策放大政策效应。强化涉企政策的宣传,要把政策细化到具体产业、具体企业、具体项目,与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宣传对接。挖掘、培育、宣传利用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的典型,让全县企业学有方向、做有榜样、赶有标兵,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效应。
4、严格督查考核,打造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一是监督管理要常态化。建议由县分管领导牵头,县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席会议成员,定期对优化环境动态进行分析研判,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要把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检的纪律监督、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优化工作联合监督、共同推进的合力。建立健全企业投诉、受理、查处、反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风行风热线”、投诉电话、举报信箱的作用。重拳出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使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在抓常、抓细、抓长上求实效。二是组织评议要公开化。深入推进治庸问责活动和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继续深化“点述点评”、“三服务满意部门”、“三服务满意执法大队”和电视问政活动。通过新闻《观察》栏目,宣传先进典型,曝光反面案例,增强评议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效能考核要制度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制度约束,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将绩效考核、行政问责与机关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年终评先奖优等有机结合,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实现新常态下全县经济行稳致远,推动宝应真正成为投资宝地、发展宝地、人居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