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县政协调研组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议题,深入重点镇区、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开展专题座谈、实地走访等调研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以电话咨询和材料阅读方式学习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研究并形成了持续优化我县营商环境的有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营商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加大推进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全县上下服务理念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激发。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营商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个别领域尚存在群众办事的“烦恼”、企业经营的“掣肘”、政府服务的“梗阻”仍需我们进一步解决。
1、政务环境持续优化,但审批流程还需进一步改进。近年来,我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三减一满意”行动,推动“不见面审批”事项标准化,打造“一站式”平台,加快“一件事”改革,全面运用“全链通”平台整合并联服务,建成了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宝应分中心,组建了13个镇行政审批局并成立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代办中心。强化“代帮办”服务,建立县镇60余人的代帮办队伍,实行全流程“有事必应”的“店小二代帮办1+e服务联盟”模式。全县6大类999个事项全部进驻服务一张网,事项进驻率100%,可网办率达98%。2020年营商环境考核中,市场监管、执行合同获得满分,位居全省第一;开办企业指标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五。但是,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由于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导致并联审批还存在一定难度。由于数据信息互联不畅,审批过程中出现“多套系统、多个流程、反复登录”,导致多头跑、反复跑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项目审批职权未完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行政审批局项目审批赋权尚未到位,上下联动口径不一致。部分人员在审批过程中,服务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现象少了,但“只微笑不办事”的问题增多了,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偶有发生。
2、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但落地见效还需进一步发力。近年来,我县结合县情制定了《宝应县优化营商环境20条》《2021年宝应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并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意见》《关于扶持宝应县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生产面临较大冲击,我县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惠企纾困政策举措,全力以赴加大援企政策实施力度,不折不扣兑现了一揽子财政补贴措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切实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然而,在政策落实落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宣传不及时、解读不充分,企业对政策知晓率不高,掌握信息不对称,政策兑现难落地;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有些部门在推动扶持企业发展上力度不大、不敢突破;执行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政策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政策兑现的时效性不强等问题。
3、服务环境持续优化,但要素制约还需进一步破解。我县牢固树立企业为本、服务为魂的理念,坚持抓发展首先抓服务环境。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县工业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县委、县政府表彰了全县30强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外贸出口十佳企业和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全力营造了亲商、重商、爱商的浓厚氛围。持续深化“1211”挂钩联系机制和“五个一”项目帮办服务机制,在企业签约落户、项目建设、投产达效的全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服务。在资金支持方面,建立了应急调头资金和制造业、建筑业两个产业基金,成立两个国有担保公司和一个互助协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土地保障方面,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建立健全“直通车”土地供给制度和单独供地项目会审制度,为成熟项目落地和企业实施技改留足空间。在用工服务方面,积极开拓省外劳务市场,常年为用工企业引进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我县要素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存在着金融机构放贷与企业实际需求错位,企业融资贵、融资难;受政策影响,部分项目因土地限批推进缓慢;企业用工保障不足,劳务服务成本高;园区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及排水、排污、食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4、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但执法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力为企业发展打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严格查处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乱检查、乱处罚、乱收费现象,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依法从严打击各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对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实行12345“一号受理”。加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加大企业破产案件办理力度,为全县营商环境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目前,我县正有序推进新型监管方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发现跨部门协同监管理念未真正建立,减少检查频次、避免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监管执法中仍存在运动式执法、盲目对标机械执法、重执法轻整改以及少数部门过度依赖第三方的现象。
二、持续优化我县营商环境的建议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下好营商环境“先手棋”。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坚持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一体化建设,着力破解机制藩篱、审批障碍、要素瓶颈和执法困局,全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1、政策上加力度,强化机制保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21年1月1日,《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省条例的出台为各地、各部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建议县委、县政府强化统筹引领,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度推进涉及营商环境相关事项等改革。进一步研究省条例、省市要求以及外地成功做法,深入分析我县营商环境存在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以减少审批手续、缩减审批环节、降低审批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切入点,以打破旧体制、旧模式、旧思维为突破点,以真正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相应工作意见及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出台执行和修订完善。二是完善政策体系。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国内国际形势,围绕“六稳”“六保”要求,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建议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惠企政策,并根据我县实际,出台差异化、互补性、针对性强的地方性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政策修订机制,每年组织一次政策修订专题调研,并进行修订完善,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发挥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三是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抓好政策的配套举措、实施细则、申报流程等相关工作,确保内容上贴合实际、时间上紧跟节拍、操作上简便易行。进一步推动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避免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确保激励性政策保质保量落实到位。做好政策进企服务,带着政策、带着办法进企业,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福利。
2、审批上加速度,强化效率保障。一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坚持彻底放权、精准放权、协同放权,最大可能地提高审批效率。二是积极推动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网上办事大厅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事项。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信息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实现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让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三是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动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加快城区主体功能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环评、安评等“多评合一”建设。推进实施“多测合一”改革,探索建立测绘业务协同和数据更新共享机制,实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建议住建部门加强与省、市沟通,争取一般工业厂房、简易业务用房等简单项目的审图权限,积极引进外地审图机构在宝设立分支机构。可学习外地做法对一些项目可以免于审图,或推行建设项目单位“自审承诺制”的制度。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不影响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非关键要件在审批流程中探索试行“容缺后补”机制。四是提高代帮办能力。建强精干高效的代办帮服务队伍,加大队伍业务能力培训力度,实现从企业开办到竣工验收的项目建设全链条、全口径、全流程代办服务。
3、服务上加高度,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切实解决项目用地“窘”的问题。开展全县土地利用“回头看”行动,梳理解决历史性遗留问题,加大对“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批而未供”等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安宜镇省级高新区创建步伐,积极推动经济开发区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为项目落地提供更多平台载体,切实破解重大项目落地的土地制约。积极探索“一区多园”的格局,整合区位相邻、规模较小的功能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扩大土地保障供给能力。二是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与企业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理念,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继续有效发挥产业基金、应急调头资金和国有担保公司作用,为企业纾困解难。推进金融生态县建设,丰富金融资源供给,优化金融配置。认真落实好国家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信用贷、普惠贷、科技贷等支持力度,减少审批手续,降低资金费率。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做好有条件上市企业资源的储备工作,推动上市、挂牌公司采取增发、配股,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公司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有效解决企业用人“缺”的问题。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积极引导企业搞技改、上智能设备、装自动化生产线,减少用工人数。做实“金凤奖”“百博进百企”“高校回访”等引才引智工作,完善人才政策,全力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育壮大县职教集团,推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宝应分院,扩大高职县内外招生规模,为全县企业提供优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放大氾水人力资源产业园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力量独立创办或联办劳务公司,加强与县外劳务公司合作,共同引进技术人才,激活用工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多赢的局面。在巩固传统劳务基地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与劳务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合作。积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才、用人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真正做到引得进、劝得回、用得好、留得住。四是加快解决园区配套“差”的问题。完善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企业融资、劳务、法律、科技、知识产权服务等)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推进安宜镇、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道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建议将开发区、新城和安宜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实现城区主板块有效融合。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公寓”投入、保障、使用、退出机制,积极引导第三方为企业开展食宿外包等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加大医疗、入学、网络、娱乐等生活服务配套建设力度,统筹解决好各类人员在宝应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4、执法上加温度,强化法治保障。一是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制度,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管理,建立健全纵向联通,横向协调的监管体系,科学确定多部门联合检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强化对行政执法依法履职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促使执法监管工作更加公平、科学、高效,推动市场竞争环境公平有序发展。二是规范使用“第三方”。坚持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确定“第三方”,建立“红黑榜”强化对中介机构及行业专家的业务能力和信用管理,凡是业务能力不够、办事效率低、企业投诉多、吃拿卡要等现象的“第三方”,纳入黑名单管理。强化相关部门的担当意识,减少过度依赖“第三方” ,坚决杜绝第三方和少数公务人员进行利益输送,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三是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建议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服务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工商联、乡贤办、行业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微信群、重点企业座谈会、外资企业沙龙等形式,强化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增强企业家归属感。重视综合运用全县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估、行业协会、商会满意度调查和政务服务满意度形成评价结果。保障市场主体合理、合法诉求,完善企业诉求问题处置机制,常态化实行企业诉求办理“一号受理”、纪委监委营商环境服务平台“一台监督”、县营商办“一办接转”“三个一”工作模式。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中“四难”等问题的专项整治,落实营商环境问责追责移交办法,杜绝企业不敢诉、不愿诉的现象,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发展。四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构建新型的“亲”“清”政商关系,切实改进“三服务”评选活动,大力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为敢于创新担当者撑腰鼓劲,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环境,保护好干部和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名词注解:
“三减一满意”指部门在审批服务中通过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不断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
“不见面审批”指申请人通过网上申请、网上上传申报材料方式办理事项,审批部门通过快递将办理结果送达申请人,实现全过程不见面不跑腿。
“一站式”指将各个政府部门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起来,让群众办事只需进一扇门。
“一件事”指将企业群众需办理的一个事项,既可以是单独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需到多个部门办理或多件相关的“事”“一揽子事” ,经过梳理整合、流程再造后,变成窗口统一办理的“一件事”。
“全链通”指涉企事项的网上集成办理平台,实现了工商登记、刻制公章、涉税事项办理、银行预约开户等企业开办事项的全链条通办。
“店小二代帮办1+e服务联盟”指我县以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代办中心为龙头、镇区“店小二”代办工作站为主体、各相关部门审批服务窗口为支撑,为企业工程建设提供代帮办的服务体系,1代表线下进一门,e代表网上不见面。
“1211”指县领导挂钩联系1个镇区,2个重点工业企业、1个重点项目和1条重点信息。
“五个一”指每个项目形成一个招商团队,一位县领导牵头,一位项目秘书对接,一个职能部门专办,所有问题都在一个微信群里解决。
“双随机、一公开”指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四难”指惠企政策落地难、服务承诺兑现难、纾解矛盾见效难、干涉谋私制止难。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