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书社出版的《历代名人咏宝应》,收录了一首关于宝应的诗——《题宝应县》,曰:“雪楼当月动清寒,渭水梁山鸟外看。闻说德宗曾到此,吟诗不敢倚阑干”,作者介绍是:雍陶,生卒年不详。字国钧,四川成都人,有诗一卷被《全唐诗》收录。全诗四句,描写的是作者登临宝应雪楼,听说唐德宗曾经也来过这里,难抑激动紧张之情,不敢靠着栏杆吟诗。
初读此诗,笔者深感难得。以前听说有好几位皇帝或路过、或驻跸宝应,宋有高宗、明有武宗,尤其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五过宝应”,更有墨宝和诗篇为证。如果唐朝德宗皇帝来过宝应,哪怕是晚唐诗人雍陶来过宝应,亦当是宝应又一重要史料发现。
雪楼诗首句,“雪楼当月动清寒”,描写的是寒冷的冬天,月照雪楼的景象。据隆庆《宝应县志》记载,宝应确有雪楼,“雪楼高寒”乃宝应十景之一。明万历《宝应县志·卷二》记载,“怀阙楼,在弘济河东堤槐角楼镇的二郎关王庙中,高七十尺有奇,阔称是八角四层,楼后厅五楹,旁庑各三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二郎关王庙”应该叫二郎庙,或清源祠,是供奉清源妙道真君(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的庙宇,关王庙则在“宝应北瓮城内街东,洪武二十年,县丞范铭建”,查历代宝应县志,均未发现槐楼镇有关王庙之记载。
传说二郎神是李冰的二儿子,曾经助其父筑都江堰治水,也有人说二郎神是隋朝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赵昱,曾经斩蛟安民。总之,二郎神与治水有关,所以民间尊其为水神。当时,槐楼镇在古运河边上建二郎庙,是为镇水灾安民生之举。
雪楼诗第二句,“渭水梁山鸟外看”,提到的两个地名,一是渭水,一是梁山,却无论如何与宝应联系不上。渭水,即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流经甘肃天水、陕西宝鸡。而梁山,则在陕西奉天(今陕西乾县)城北,有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夫妻合葬墓),亦距离宝鸡不远。
雪楼诗第三句,“闻说德宗曾到此”,说的是德宗皇帝曾经来过宝应的典故。笔者翻阅《资治通鉴》、《旧唐书》等资料,无论代宗一朝还是德宗本朝,均无德宗到过江淮之记载。相反,却有“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发布《奉天改元大赦制》,改元兴元,“在奉天行宫受朝贺”的记载。
宝应最早县志《宝应县志略》没有找到这首诗,隆庆《宝应县志·艺文》、万历《宝应县志·卷十》却有收录,题目是《题宝应雪楼》,作者虽是唐人,却不是雍陶,而是陶应弼。《宋词大典·卷一》收录的一首《题宝鸡县》的诗,全诗内容与唐雍陶《题宝应县》诗完全一致,作者却又成了宋人陶应。同一首诗,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题目不同、年代不同,且出现三位不同的作者,亦属罕见。
隆庆、万历二县志均为邑人吴敏道编著,万历志未加考据,照录前志内容亦属正常。至清朝康熙年间,王式丹等人在编著《宝应县志》时,则对该诗提出了异议,称旧志所录唐陶应弼题宝应雪楼诗,“所指形胜典故,皆与宝邑不……”省略部分为缺页无字。自康熙志后,道光志、民国志、《历代宝应县志类编》、《宝应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历代文人咏宝应》等,均不再录入该诗。
至此,可以确定,所谓唐雍陶《题宝应县》,或为《题宝鸡县》诗,与宝应县无关。或许明朝宝应十景之一的“雪楼高寒”,亦是依据此诗引申出来的,也未可知。因为,怀阙楼被称为雪楼,尚无其他确凿资料佐证。
写于2022年3月29日星期二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