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要闻/

站内搜索:

重走宝应大运河 寻根邗沟十三变

 

大运河与宝应专题研究组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2-11-21

初冬时节,雨后放晴,宝应大地,色彩斑斓,湖光粼粼。县政协文史委组织“大运河与宝应专题研究组”全体成员,“重走宝应大运河,寻根邗沟十三变”,感悟京杭大运河今昔变化。全程考察节点,主要有射阳湖、广洋湖、绿草荡、大汕子水利枢纽,大三王河、大溪河、宋泾河,宝应船闸、刘堡减水闸、御马头、嘉定桥等。活动组织者作如是安排,匠心独运,别开生面。

邗沟,因不同时期、不同位置,又名韩江、邗溟沟,中渎水、合渎渠、山阳渎等,是吴国为北上争霸中原,沟通江淮,运送兵粮军资的黄金水道,在京杭大运河形成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左传》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古邗沟水道,于宝应境内多有变化,邑人刘宝楠著《宝应图经》考证,自吴王开邗沟连湖泊,至明清“舟不由湖”的两千年间,古邗沟在宝应县境内累有十三次变迁,今人谓之“邗沟十三变而运河成。”

周敬王三十四年,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掘江开沟,利用江淮之间天然湖泊链接而成的邗沟水道,即为春秋邗沟旧道。邗沟首受江水,由邗城向东北,经陆阳湖(今江都渌阳湖湿地公园为其遗迹)、博支湖(今广洋湖、郭真湖为其遗迹)、射阳湖,再由西北出梁湖(今宝应绿草荡为其遗迹)入淮。其优点是大大地减轻了人工开挖的工程量,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即水道迂回,路途遥远,故而西汉时刘濞筑堰黄浦溪(今大溪河为其遗迹),由射阳湖向西经今白马湖入淮。此时白马湖尚未形成。

东汉建安二年(197),陈登任广陵太守,穿沟渡湖,邗沟宝应段则不再由陆阳湖绕道博支湖、射阳湖,而是直接从樊梁湖(今高邮湖湖马棚段),经津湖(今界首湖)、白马湖入淮。三国时蒋济《三洲论》“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说的就是这段史实。所谓“陈登穿沟”、“更凿马濑”,便是在夹邪与今白马湖之间开凿水道,使津湖经夹邪(今宝应湖大汕子河为其遗迹)与白马湖相通。故《水经注》云“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良湖……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而白马湖也最终得以形成。至此,邗沟运道由东转西,是古邗沟宝应段的一次重大变迁。“凿马濑”而成白马湖,并非是指开挖了一个新的湖泊,而是由于江水的引入,水大而湖成。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由于长江口东移,江都水断,江、淮不通。乃自欧阳(今仪征界)引江水入埭(今仪征境内古运河),六十里入广陵,由武广湖(今邵伯湖)入樊梁湖,再于樊梁湖北口,开永和沟接入津湖,横渡湖面十二里后,由津湖北口出,经夹耶入白马湖。江淮之间,水道复通。开永和沟不是因为樊梁湖与津湖之间没有水道,而是此处容易浅涸。

东晋兴宁中(约364年),为避津湖风浪,沿津湖东岸,穿渠二十里由津湖北口达夹耶。故兴宁后,邗沟水道由南而北者,自樊梁湖北口出,不复经津湖,而是由津湖南口经兴宁渠入夹耶,过白马湖入中渎达山阳浦。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谢灵运《撰征赋》有云:“发津潭而迥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甬城。”津潭即津湖、白马即白马湖。而射阳则非射阳湖,而是指白马湖向西渡淮的这一区域,即今宝应山阳镇、洪泽岔河镇一带。谢灵运从邗沟西道入淮往徐州,行船在白马湖稍事休整以后,又“贯射阳”、“望邗沟”、“济通淮”,抵达角城,由泗口进入泗水。《宝应图经》认为,“是白马湖与中渎於隔,射阳湖、山阳浦之间当有支河。”也就是说谢灵运由白马湖经黄浦溪入射阳湖,走邗沟东道入淮。然而此道必经韩信故里,谢灵运并未提,故知其必从白马湖往洪泽湖方向渡淮。

时光飞逝,邗沟流变仍在继续。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开山阳渎,即为开皇邗沟。《隋书·文帝纪》记载“开皇七年夏四月……庚戌,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开皇八年(588),隋大举伐陈,因此,隋开皇邗沟的目的与春秋邗沟的目的一样,也是在于运兵运粮。隋文帝开山阳渎(又称山洋浊、山阳沟、山阳河、三阳河,宝应境内称大三王河),不再按照东汉建安年间邗沟西道由邵伯至樊良湖,而是回到邗沟东道,道由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宜陵镇,转向北达樊川,过高邮入宝应境射阳湖,由梁湖入淮,并于此处置仓州,即今宝应西安丰镇太仓、固晋附近。《宝应图经》说:“开皇邗沟,由高邮山阳河,穿射阳湖,西北至末口达淮,此邗沟五变也。”

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继位以后,放弃了开皇邗沟水道,再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开大业邗沟。《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由此可见,大业邗沟,与以前沟连自然湖泊的做法不同,大部分是人工开凿而成,工程浩大,规制统一。然而并非如《宝应图经》所说,“大业邗沟由樊梁湖入津湖出夹耶,逾白马湖入中渎,至末口达淮,如晋永和故道”,而是不走夹耶改由宋泾河水道。宋泾河当成于南朝刘宋年间,故称宋泾。

大业十二年(616),地处大汕子隔堤西边的安宜故城,遭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屠城并焚毁。至唐武德四年(621),安宜迁治白田,即今宝应县城所在地,城内的宋泾河,仍然是大业邗沟中的一段。今天宋泾河上的大、小新桥,即建于唐初的孝仙、广惠二桥,桥下可行大漕船。此时的南北运道,水陆并行。天宝五年(746),大诗人李白盘桓于江淮之间,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过白田马上闻莺》等诗篇。时任安宜县尉储光义也有《安宜园林献高使君》诗,“十里次舟楫,二桥通往来”,记述了当时邗沟水运之盛况。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战火频仍,民生凋敝。至宋朝时,古邗沟白马湖至淮河段再次淤塞,南北水运重新由白马湖经黄埔溪绕道射阳湖入淮,这便是刘宝楠所说的邗沟水道之七变也。

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黄河决于澶州,河水入淮,淮不能容,潴蓄洪泽湖,洪泽湖亦不能容,则横灌宝应、高邮诸湖,水涨溃决,江淮之间“始苦水也”。

至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再次决口,江淮之间原有水系再一次遭受大规模地破坏,宝应境内出现了新开湖、氾光湖、清水湖等众多新的湖泊。新开湖在今氾光湖以南、界首湖以北,清水湖在今宝应县城南,出宋泾河即是。因宋泾河承担着漕运的功能,此时的宋泾河也被称为运河。《宝应图经》记载,“宋时,津湖之北古夹耶河汇为范光、清水二湖,范光湖、津湖之间为新开湖,宋泾河南接清水湖,北入白马湖,统名运河”。南宋大诗人杨万里,途径宝应时,亦曾留下《过宝应县新开湖》《射阳湖》诗,可见当时南北水道宝应段,的确需要绕道射阳湖入淮。

当时,高、宝、淮之间,湖水连天,茭葑弥漫,水多则灾,水少则旱。淮东提举陈损之奏请朝廷,自扬州至楚州三百六十里筑堰束水。《宋史·河渠志》记载,“淮东提举陈损之言:高邮、楚州之间,陂湖渺漫,茭葑弥满,宜创立堤堰,以为潴泄,庶几水不至于泛溢,旱不至于干涸。乞兴筑自扬州江都县至楚州淮阴县三百六十里,又自高邮、兴化至盐城县二百四十里,其堤岸傍开一新河,以通舟船。仍存旧堤以捍风浪,载柳十余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修补之用。”彼时,江淮之间,田畴多有被淹,“因损之筑堤捍之,得良田数百万顷。”

明初,白马湖与淮河复通,但是,白马湖水已不再经过宝应城内的宋泾河,而是改道城西,径入清水湖、氾光湖,直至界首湖(原名津湖)、甓社湖(原名樊梁湖),宝应县城西边呈弧形的运河故堤,就是为了捍清水、白马二湖之水而形成。大运河宝应段雏形,即明史所谓的“湖漕”,亦谓之转运河、运河、里河、漕河等,也是邗沟水道的又一次变化,是为邗沟八变也。

明洪武六年(1373),筑南门堰,洪武九年(1376),朝廷采纳宝应老人柏丛桂建议,筑高宝湖砖堤六十余里,以捍风浪。洪武二十八年(1395)开始,柏丛桂再次建议,自槐楼南至界首北筑堤穿渠四十里,以备冲决。至此,运道不复由新开湖,这次变化被刘宝楠总结为邗沟第九变。

“邗沟十三变”之后四变,皆在万历年间。万历十三年(1585),总漕都御史李世达上奏朝廷,开宝应越河,累计费公帑银二十余万两,“六月壬子,工成。诏旨褒奖,赐名宏济”,并在宏济河堤岸增置了三座石闸、两座减水闸。2011年,运河码整治时发现的刘堡减水闸遗址,已与京杭大运河一道,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这便是宝应城南门外至氾水新镇三官庙三十六里运河之始,运道不复经氾光湖,是为邗沟第十变。

万历十七年(1589),河臣潘季驯以白马湖堤作为运河东堤,自黄埔南坝口起,至宏济河北闸,穿湖筑土堤二十里,作为运河西堤,是为“截湖为河”,自此,运道不复经白马湖,此为邗沟十一变。

万历二十六年(1598),朝廷采纳刘东星建议,开界首越河十余里,运道不复经界首湖,此为邗沟十二变。

万历四十一年(1613),又于宏济河东开北越河一百三十丈、南越河一百五十丈,以“杀河怒、平水溜”,行船更为安全,此为邗沟十三变。

自清至民国年间,运河年久失修,水患不断。顺治六年七月,决堤,一片汪洋,无分湖海;康熙七年,决沥青沟闸,卷巨浪至城下,村落庐舍俱为巨浸;康熙五十二年,大水,东堤决;嘉庆十五年,运河王家庄堤决;民国二十年,黄埔至氾水堤决口二十一处;民国二十七年,国民党自决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没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八十余万人惨遭溺毙,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淮海平原也获得了新生,京杭运河宝应段经过裁弯取直、切除中埂,得到了疏浚和拓宽,五座运河大桥陆续建成,京沪高速公路、连淮扬镇高速铁路通车,更为宝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里下河洼地治理工程、退圩还湖生态工程的实施,宝应县这颗“应运而生”的运河明珠,一定会在新时代发展征程中,再一次迎来翻天覆地变化,绽放出新的光辉。

 

执笔:马俊慧 、胡洪海

摄影:薛水利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