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沙龙/

站内搜索:

灾情当头 干部当先——1991年抗洪救灾日记

 

华兆昌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2-11-02

史料记载,1931年水灾,里下河地区淹死7万人,病死17万人,离乡背井数十万人。宝应运河决堤,为重灾区。1991年水灾,险情超1931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干部群众齐心合力下,稳定了灾情,减轻了损失。谱写了一个个抗洪救灾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记忆。此日记,为真证。

7月8日上午

扬州市政府传真电报:今天凌晨,里下河万分危急。巡逻队昼夜巡查,突击队准备出发。

几点要求:

1、对住2米以下低洼地区的老、弱、病、残、幼组织脱离险境。

2、按照离庄不离围的要求,向高庄房安全地带转移。

3、有一领导同志负责,工青妇配合,有步骤有秩序转移。

4、巡逻队坚守岗位,劳动力上围堤。不仅看、巡还要加足围堤。转移,是为了安心抗灾,放心抗灾,并非放弃围堤。

5、加强治安管理。

7月8日下午

县委召开抗灾紧急会议,参会人员:在城局级部分机关干部。

高县长(注:时任副县长)通报灾情。

射阳河警戒线2米,历史上最高水位2.17米,现在3.13米。围水91.9万亩,受涝70万亩。农田积水3-2尺,鱼塘4万亩满水,一片白茫茫。

房屋倒塌4778间,工厂进水31家,停产12家,经济损失近300万元。变压器烧坏7台,电线中断11条。

居民3000多户进水,村民8600多户进水。受伤20人,死亡5人。水泗告急,氾(水)尹(小君庄)中断交通。

冯县长部署并提出要求:

会议一结束,机关干部立即奔赴抗灾一线。第一组组长张如海,水泗;第二组组长闵公礼、广洋(注:丁嘉和、刘天祥、袁旺生和我也去广洋);第三组组长于学广、天平;第四组组长田家俊、獐狮;第五组组长王文才,射阳;第六组组长农机局张局长、下舍;机动组组长冯学义。

要求是:1、与县分工负责人联系上,与县防指(挥部)对接上;2、服从分工;3、有险情,要上一线;4、与群众同甘共苦,不带麻烦;5、严格值班责任制(24小时有人);6、各部、委、办、局50%人员待命。记忆中每人发了生活用品。

注:紧急会议一结束,多数人员未入家门。提个包,各奔东西。袁旺生(时任科委主任)和我安排到广洋杨林沟,住张姓家中,两人一张床。到了那儿,放下提包,就走门串户,察看灾情,转移危房户。据资料记载全县转移13万灾民。

7月9日 星期日  农历五月二十八

广洋召开抗灾会议,时任广洋乡党委书记韩国柱主持会议,县人大主任陆茂椿、县组织部副部长贾殿华到会。韩书记通报情况:这几天,水位1.76-2.25-3.26,已过警戒线。全县降雨400(兴化达500,高邮300多),雨还在下。

险段4处,淹下水700多户,最深水位达1公尺。已用200只蛇皮袋,3600根木桩,1.5万只草包。

他要求:一、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家中,困难户解决吃、烧,南片群众无烧草,要安排落实。二、帮助险段村围堤打坝;三、低洼处群众要转移到高地,给群众发送漂白粉。

贾副部长要求:水位上涨,险情加剧,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首要任务。责任人:东南片姚书记、丁局长;东北片张书记、刘局长;东南片韩书记、潘局长;西北片董书记、袁主任和我。

会上,各村支部书记作了汇报。

严桥村刘书记:在水78户,倒大屋5户,转移10户。

杨林沟村书记:在水79户,倒房6户,搬迁40户,吉东的仓库倒了。

注:会议一散,我们到各自蹲点处。一一慰问倒房户,一一察看危房户。五保户刘士才(50多岁)所住的土坯房是危房。为了安全,我们动员他搬迁,并安置妥当。

7月10日

全天无雨

7月13日下午6时

县召开电话会议,冯县长主持,蒋书记讲话提出5点要求。最后,市人大贾主任讲话。

晚上11点,召开碰头会。贾部长、闵局长、刘局长、潘局长、丁局长、袁主任和我参加会议。

注:当日,省武警总队发布命令:150名官兵奉命,开赴白马湖大堤,扬州预备役组织2万民兵投入我县的抗洪救灾。

7月14日

上午8时,宝应“微型村”——广洋小刘家倒圩,我们奔赴现场,动员帮助70多户人家,被逼转移,无一人伤亡。

这天,潘局长和我去头桥村小学王校长家,商定腾出教室,安置转移人员。

7月15日

又下大雨,召开会议。会后,我们以雨为令,分头察看险情,走访农户。

7月16日 下午4时

全体乡干部,县工作组成员、村负责人召开会议。

韩书记讲话:广洋面积大,战线长(60华里)。4万多亩土地,下水3.7万亩。严重性:一是海水涨潮,河水倒流;二是兴化数千台水泵排水,对我有压力;三是周边的水,向我乡涌来(低洼)。

他提出要求:1、大洪大涝情况下,不死人不伤人。低洼要转移到2.8米以上,危房要转移到安全处。2、学校、公房可为转移点。3、5吨以上的船也可利用。转移的方法:一是低洼处与高处挂勾;二是亲戚朋友挂勾;三是公房学校;四是船只(全乡3000多条);五是增高点搭公房(3.5米以上)。转移时间:今晚行动,明天转移结束。

他强调要求:转移包到党员、干部、青年团员身上。倒房的、在水的,无一例外。并且,联系煤球和柴油户。注意方法,搞好关系,不要发生意外。

同时,明确四领导架构:总指挥韩书记、分指挥乡其他领导、片上负责人、村支部书记。

最后,县人大常委会陆茂椿主任指出:一是高度认识,确保人民生活财产;二是明确要求,不死一个人,不伤一个人;三是措施落实,建立转移小组,包人包户到组,划定转移区域,确保忙而不乱,每日检查督促。并且,白天加堤加坝,晚上有序转移。

注:一声号令,安全转移,拉开序幕。日记所见,“抓住123,不放321”,即抓住一个指导思想,二个目标,三个措施,“不放”即进水户、土房户、五保户,二村即杨林沟村、严桥村,一难即无亲戚、无朋友、无船只的人。

严桥村有152户需要转移。6户军属被安排到增高点,神经病人许庚林安排到哥哥家,学校安排35户,亲戚家安排60户,其余户安排船上。

贾沟村有128户转移,五保户安排增高点,40多户安排船上,其余安排亲戚处。

葛庄村军烈属、五保户、老弱病残20多户,安排增高点上,80多户安排船上。

这些人白天家中吃饭,晚住宿安置处,我们和乡村干部分别住宿转移点,检查督促。

7月20日

严桥村调查,刘书记介绍。

8个行政组,510户,1670人,劳力800人,五保户11人,军烈属4户。

土地2057亩,棉花1432亩,水稻625亩。

严桥村12个坝头,为全乡最长,圩口4个(红都河两岸、千秋圩1个、小圩1个)。藕田210亩,鱼塘250亩,柴滩700亩。

电泵两座(1座在3米上出水,1座在2.9米出水),水泵9个,每生产队1个。

排涝情况。5月24日开始下雨,6月14日开始排涝。投入劳力8000多个,村干、队干、联队会计全部参加。7月1日到18日,日夜奋战在一线,通宵达旦4个昼夜。

土方3600立方、麻袋460、草包1930、塑料袋3900、树桩250、木料3米、元条500斤、砖4.5万块、船3条(沉下水)。

机械动力30台,其中强排泵9台、10寸泵8台、8寸泵12台、6寸泵1台(乡政府支持7台、外租12台)。外排16台,内排14台。

柴油16000斤(其中外排1.2万斤),机油500斤。

预计外排3天,内排17天(下雨除外)。

其它情况。目前,水位2.5米上下。红都河两岸险段130公尺,需加高0.8米,土方1100,分到户。李庄闸沉船3条(带缆),用砖3万,土方250(放宽8米,延长18米),下桩18根,防“闸子走了”。

严南组砖路下水80公分,新老坝头12个,加固10个,用草包400只,麻袋250只。

三横河两岸3500公尺,老轮船河2000公尺,小圩子四周2500公尺,无异常情况。

当前困难。棉花面积大,1400亩(以前高亢田只长270亩)又圩子两边环水(千秋圩良田1000亩,其中农副混合棉花600亩、水稻400亩)排水时间长。其它村不排,但严桥村还要排3-7天。

内鼓胀严重。内外差1.2公尺(继续排,担心圩受不了)必要时分级排水。泵不好使用(外排的电泵无法使用,排涝套子长,扬程低。

资金不足。70万斤大麦,一粒未卖,已变质。无钱投入,现欠供销社6000多元,油计划4000斤,还有花旗松木料款3000元。

以前,7月20日前,夏分结束,付款到位。现在,款未兑现,欠款还付利息。

抗灾事迹。6月14日开始,水在3米以下,男女老少齐上阵,排水降渍打坝,水到3米以上后,百名劳力冲在前,一天打两坝,早6点晚12点。

7月初,棉花两次下水,加外坝10道。连续下雨12天,在董书记感召下,30多名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战一线。

金福善,64岁,1943年参加革命,1948年入党,右膀被子弹打穿,伤残军人。他起早带晚,吃住在船上,那里需要到那里去。近半个月,一步未离开抗洪一线。

吴金殿,66岁,退职干部,身体不好。别人劝他休息,他说,水一天不退,我一天不离开坝头。

韦书金,45岁,严北队长,事事带头干,多次跳入水中,生了病,挂水后,又到岗位,保卫千秋圩。

王金青,50多岁,联队会计,多次跳入水中,爬进涵洞。人发昏跌倒在水泥船上,脸擦破了,坚决不下火线。

副主任潘永发20多次下水堵洞,蔡主任和突击队20多人不是住在大队部,就是住在船上,一个星期,自始善终。

7月20日 下午

严北、严南两队老党员、队干部座谈会

严北队队长费书金:1973年,建成千秋圩,圩长1500公尺,内有900亩良田。今年(指1991年)春造了个闸,但闸门没有。6月30日5时许,出现险情。闻讯的干部群众连衣服顾不上穿,多数是短裤短衫。卸下家中的大门,赶到闸口处,一扇扇大门被水冲走。风大雨大,人都站不住。当场,刘书记留下眼泪,束手无策。这时,老党员金二爷来到现场,请求交通局造桥人员支援。他们带来两道闸门,控制了水患。3个小时的抢险,化险为夷。

严北老党员金福善:严桥村近1300亩棉花,严北生产队176亩,大多数棉田下水,最深处两尺多。以前,一珠三四桃。目前,无一桃。有的株有棉朵两三只,但时有脱落。以前,一亩3000株苗。现在,只有2500株,平均预测,每亩只有1500株。收成,较往年只收5成。差的只能收3成,约20户。

广洋供销社衡泽亚:棉花的收益本比水稻高。所以,通过再三工程,才使两个队扩大种植面积。今年,遇到天灾,并非人为。6月 30日,麦子收割,因质量,有的变质未卖掉,是老天爷作难。6月14日下雨,乡干部从氾水开会后,直奔严桥。棉田下水后,干部也心急如焚。据了解,周东113亩,严北40.5亩,李庄120亩,周西徐庄140亩全部下水。目前,每亩需施尿素20斤。但计划未下达。又资金缺口大。

严南队队长:全队365亩,棉花185亩,水稻180亩。棉田全部下水,水稻7成下水。排水,当务之急。柴油计划805斤,缺口1200斤。今晚开始,已无油排水。机一停,一片白茫茫,内外排还要坚持10天。

严南队费会计:抗洪救灾,可写一本书。雨大干劲更大,水高堤坝增高。防汛力度,干群热情超历史。

6月14日,下大雨。全队干部带头,人人出动,夜战封坝头。

6月29日,下暴雨。千秋圩西坝出现险情,牵动百户人家。防汛指挥部进驻,韩书记亲自到位。7月5日,因连续下雨,水位上升。两个大圩,圩底质量差,战线长,险段多。一声号令,男女劳力全部站在一线,老弱幼小主动参与后勤,体现了灾情越大,人心越齐,力量越大。3吨的大船沉到荡底,三四个小时,完成一个坝头。连续十多个小时,加固坝头四个。

7月8日,采取“分级排水,稳住了灾情”。

注:这次灾情,严桥村是重灾区。全县千亩棉田有35个村。广洋只有严桥村一个,下水面积在全县第一。当时,到处呈现县乡助力解难,干群合力化难,群众互帮互助。县有关部门调配柴油计划近万斤,韩书记亲自出面协调,供销社积极筹措安排。借用水泵30多台,韩书记从城郊借了10台。姚书记逐户走访,特别是对危房户一一落实转移,使倒塌土房的20多户得以妥善安置。哪里有险情,那里就有干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

7月20日

全县电话会议

蒋书记讲话,谈两个问题:一是前阶段情况;二是下一步意见。

全县215个农业圩保得好,安然无恙。加固1000多公里圩堤,300万土方。一次次抢险,一次次化险。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使10多万亩棉花,70多万亩水稻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下一步工作意见:1、确保圩堤安全,夺取抗灾的决定性胜利。目前,两大危险。一是水位高,水差大。二是堤坝长期浸泡。2、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陈述五个损失,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粮田、棉田管理;二是补种,消灭空白田;三是恢复工业生产;3、安排好群众生活,特别是特困户。并且,搞好卫生防疫等。

沈书记强调指出,绿豆、山芋可补种。

最后,冯县长详述了五大损失:一是给工、农、副的损失4-5个亿,二是圩堤3000-5000万的抗灾费用;三是家庭财产损失;四是各行各业损失;五是间接损失粮、棉、鱼等。

7月25日晚

部、委、办、局参加抗洪救灾人员全部撤回

7月31日

县委灾情通报会议

主持陈书记

到会:蒋书记、冯县长、部、委、办、局负责人

冯县长:

一、雨情,常年降水900多毫米,而今年6月29日至7月15日,17天降水700多毫米(注:梅雨时总降水899.6毫米)。特别是6月29日,7月3日、6日、9日、11日、14日、15日,1次大暴雨,每次降水80毫米,共600多毫米。东荡地区最多,达1200毫米。

二、灾情。围水棉田12.7万亩,围水稻田75万亩。受灾严重的8个乡镇,运西4乡都是重灾区。工交企业791家进水被淹,小土窑塌350座,进水农户2万多,进水最深1.5米。县城淹水4平方公里。

三、损失。全县估计损失7.90261亿元。一是主要农作物(粮、棉、玉米、大豆)损失1.4631亿元(水稻1.435亿斤,绝收8610亩。棉花7.73万担,受灾12万亩,绝收5万亩。其它农作物248万斤)。又,夏粮损失4000多万斤。二是多种经营作物,估计损失2.71亿元(荷藕2.547亿斤,绝收657万亩。茨菇842万斤,蔬菜、胡桑和鱼、蟹8600万斤)。三是工交企业损失1.396亿元。直接损失9870万元,税利955万元。四是其它各行各业损失857万元。五是防汛费用6061万元,其中县城2430万元。六是其它费用,防汛死7人,受伤755人。

四、抗洪救灾。全县组织23万劳力,筑坝护堤1700多公里,土方400多万。

当前,生产自救原则:稳住农业、保住副业,发展工业,带动各行各业。措施要求:增产节约,过几年紧日子。

蒋书记:

一、带来的问题:一是灾民20多万,入冬后的吃饭问题。二是靠群众上交,现难以上交,影响生活的资金问题。三是生产,既要资金又要周期。如荷藕三年才能恢复。四是财政收入,700万农业税无法完成,缺口80多万。五是各行各业。

二、当前“一个中心三年重点”。一个中心,即抗洪救灾。三个重点,即防汛保堤,生产自救,生活安排。城上下水道要通,黑污水要治。乡下坝堤要档,水倒流要控,田积水要排。

三、工作要求:一是发物连续作战精神。县委、县政府号令“一声到底”,工作“一步到位”。二是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发挥正常职能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三是主动向上汇报,县组织救农村,各部门自己救自己。四是尽量不开会,不干扰中心工作,要到基层一线去,讲究工作实效。

陈书记:

强调两点:一是治安,一手抓治水,一手抓治安。二是卫生,灾后防疫,保障人民生活安全,身体安定。

8月4日

县人大常委会贯彻县委灾情通报会议精神,召开人大机关人员会议。会议决定组成7个小组分赴7乡镇视察抗灾救灾工作。分工如下:陆主任带队,赴广洋;杨主任带队,赴安丰;陈主任带队,赴水泗;丁主任带队赴山阳;谢主任带队,赴射阳;仲主任带队,赴獐狮;徐主任带队,赴汜光湖。

会议要求,8月10日,以书面材料汇报视察情况。

8月6日

棉农的困惑

——广洋湖乡严桥村的调查

一、概况

严桥村8个生产组,1670人,800个劳力,五保户11人,有田2057亩(水稻625亩,棉花1432亩)。1989年,新开发三个湖面,有藕田210亩,鱼塘250亩,柴滩700亩。

严桥村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近两年,人均年收入520元,上缴一分不少,群众分配兑现。今年,准备投资建中桥1座(5万资金),并建闸两座、生活桥3座和排涝管道(7万资金)。但由于洪涝灾害,集体空无分文,群众入不敷出。目前,缺粮、缺钱、缺种。

二、灾情

1、花费“三力”大,即人力、物力、财力。该村位于广洋湖乡西北,八乡圩两侧。一是新老圩头多,12个。千秋圩7个,圩口4个,小圩1个。二是增高点低。最低的1.61米,有150亩地。2米不到的还有1000亩。三是战线长。红都河两岸2000公尺,小圩子2500公尺,老轮船河是2000公尺。因此,防洪时投入劳力达8000个,用土方3600个,麻袋460条,草包1930个,塑料袋3900个,树桩250根,木材3米,船3条等。投入机械动力30台,柴油16000公斤,机油500公斤。初步测计,至7月20日,总费用3.7万元(而往年花三四千元)。与其它村相比,费用高出一倍。如桥头村费用1.8万元,东进村不到两万元。四是排水时间长。7月20日后,一般田不再排水。而棉田必须排水,需花费近万元。全乡棉田2000亩,而严桥村就1432亩,且三面环水。棉田,有“内胀”现象,还要分级排。目前,一无计划(油),二无现金。信用社难贷钱,供销社难赊货。

2、“三缺”

1、缺粮。由于去年15号台风影响,收成约7折。又因种棉户多,种粮户少。到8月份,有50户缺粮。另5个生产组无水稻,到10月份,有250户缺粮。

2、缺钱。全村夏收大麦76万斤,因雨霉烂。加之忙于防洪,只售出8万斤,还有68万斤未脱手。原大麦保护价0.48元/斤。因质量差,有的只卖0.28元/斤,有的仅0.21元/斤。群众不肯卖,粮站也不肯收。又棉花投资大,每亩较水稻多投资60多元。所以,多数农户经济拮据。

3、缺种。棉花1400亩,全部下水。最早的是7月1日,最深的达80公分。3个生产组下水严重(周南、周东、李庄),估计改种达700亩,每亩不到500株,30斤皮棉不到。要以旱改旱,黄豆、绿豆或山芋、大头菜,但种子无一粒。

三、思考

种棉,本为增效益,增收入,但严桥无种棉经验,又地势低洼。群众曾有抵触情绪,勉强接受。按劳力安排,一人一分地,形成“一刀切”。在布局上,高低田不分,棉田全下水,排水矛盾多。稻田要保水,棉田要降渍。水灾之下,三点教训。一是“一刀切”种棉不可行,二是高低田不分种棉不妥当,三是棉花稻子混种步合理。

四、措施

一是加大施肥,即“花令肥”,每亩40斤。二是田间降渍,即继续排水。三是松土管理,保伏桃,促秋桃。

9月14日

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会上,表彰抗洪救灾先进集体215,先进个人334。特别是表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的革命历史郝立芹同志。

注:作为一名抗洪救灾的参与者,随笔而下,纯流水账。岁月久远,事无考证。但一字一句,毫无虚构。本个人收藏,作为纪念。今和盘托出,仅作参考。


作者:华兆昌,党员、政工师、心理咨询师。种过田,扛过枪,掀过钎。求学于自修大、电大、刊大、夜大、函大。就职过县政法委、县人大法工委。33年从事公安工作,派出所民警、办公室主任、交警大队教导员、副政委、纪委书记。抗洪救灾时,任县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