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银蛇”乱舞,响雷,时儿在头顶爆炸,时儿在“水中”哼哼!好端端的一片蓝天,被乌云霸占着,笼罩着,奔腾着……广洋湖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顷盆。
1991年广洋湖两度入梅。5月21日入梅,6月16日歇梅。6月29日再度入梅,7月15日第二次出梅。长达42天的梅雨季,暴雨、大暴雨顷盆而下,大雨、中到大雨隔三差五袭击广洋湖,中雨、小雨连绵不断。梅雨期内暴雨9场,降雨量高达1600毫米,射阳湖水位升高至3.4米,内河水位暴涨,超警戒水位1.8米。广洋湖超警戒水位行洪30多天,行洪天数为1931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之最。全乡未及收割的4万多亩小麦在田里发芽、霉变,已收割上场的也“烂麦场”。
浑浊湍急的洪水、岌岌可危的八乡圩大堤、倒塌的房屋、洪水煮过的蜡黄秧苗、一片片发芽霉变的麦穂,还有水里抗洪抢险队人墙……一幕幕情景使广洋湖人民疾首蹙额!
广洋湖镇位于扬州市宝应县境域东缘,与兴化、盐城交界,有“鸡鸣三市”之说,属里下河“洼地涝”平原区。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攻齐时,“邗沟东道”与博支湖(今广洋湖)就一脉相连,形成泄洪通道。今日的向阳河,又使大运河与广洋湖融为一体,成为泄洪的主要通道。
烟波浩淼、景色秀美的广洋湖,东、西、北沿岸,巍然屹立着一道气势如虹的防洪大堤——八乡圩,被人们誉为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这道水上长城在1991年洪涝灾害中经受了严竣考验,为广洋湖抗洪排涝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1年7月3日,单日降雨190毫米,射阳湖水位涨到2.71米。乡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全面动员,全乡干群迅速投入抗洪抢险。乡政府抽调干部分别进驻八乡圩临近村组,指导抗洪排涝。人武部组建50人的民兵抗洪抢险队,集中食宿,随时开赴抗洪第一线。供销社等“七站八所”无条件服从抗洪排涝,保证物资供应,当好预备队。
7月9日,射阳湖水位陡涨到3.32米,八乡圩全线告急。乡政府作出“保八乡圩、保群众安全、保重要设施和保群众生活”的“四保”决策。
7月11日上午,江苏省委副书记曹克明、扬州市代市长李炳才和县委书记蒋进等,一行6人到广洋湖察看灾情,前往重灾区桥头等村慰问抗洪一线的干部群众,给了广洋湖人民极大鼓舞,进一步增强了重灾区人民抗洪排涝的坚强决心。
7月12日,由于连续暴雨冲刷和洪水浪打水泡,八乡圩西溪村段塌方,乡政府组织210名抢险队员开赴险段,临湖外坡用石夯夯实,堵塞漏水缝隙。内河堤坡打木桩,用铁丝箍紧,堆加装满泥土的麻袋、草包。水深浪大,八乡圩附近农田无土可挖,西溪村七八户村民主动献出宅基地,让抢险队员挖土装包堵塌方。抢险队奋战一天,打桩100多根,堆加装土麻袋、草包2000多条,终于控制了塌方,排除了险情。
7月16日上午8时11分,汹涌的洪水冲垮了刘家村老河口坝头。坝头决口,几分钟时间,洪水像猛兽一般很快吞没了刘家村。顷刻间,刘家村白浪滔天,一片泽国。灾情就是命令!乡政府火速征调附近北荡村数条20吨大船,组织刘家村群众转移,抢运粮食90吨,转移在家群众250多名。
7月下旬,龙王疲惫,不再倒海翻江了,渐渐还了广洋湖一片蓝天。随着雨水减少,水位下降,广洋湖乡的工作中心从抗洪排涝转移到生产自救。28日,乡政府将夏舍乡支援的110万棵茨菇苗分配给刘家村,并组织250名群众将该村23公顷绝收秧田补栽上了茨菇苗。
抗洪期间,广洋湖乡有几对情侣推迟了婚礼,几个有婴儿的家庭停办了满月酒,几家停止了砌房造屋,还有几家丧事简办,所有这些没人顾得上统计,也没人知道,但多数人知道1991年的省劳模,广洋湖乡水利站站长杨继业。他积极做好政府参谋,具体负责八乡圩大堤的加固工程。他穿着雨衣,日夜奔走在八乡圩大堤上,几次临近家门而不入。他先后规划、指导开挖了7条排灌河,设计、指导建造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230多座。他设计的双扇折叠闸门和简易泵站,被评为扬州市全优工程。他还自掏腰包拿出20多万元支持水利建设,被群众誉为“现代大禹”。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扬州日报》,分别以“还是共产党好”“身边就有焦裕禄”“洪涝面前显本色”“生命线上一面旗”为题,分别报道了杨继业等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在抗洪排涝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英勇事迹,报道了桥头村等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的先进业绩。
1991年洪涝灾害虽然给广洋湖人民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值得欣慰的是广洋湖乡没有死伤一人一畜。这要归功于巍然屹立在广洋湖畔的八乡圩大堤这道“水上长城”。
这道“水上长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贡献。1943年12月,为阻止沙沟据点日军的水上入境,中共广洋党支部组织群众在广洋湖筑堤打坝,建起了一道抵御日寇侵略的广洋湖大坝,使日本鬼子的汽艇无法侵入广洋湖。这个广洋湖大坝就是八乡圩大堤的雏形。八乡圩大堤早在雏形时就显现了“水上长城”的强大威力。
1944年,中共射阳区委组织发动双溪、广洋、兰亭、碧霞等乡群众1000多人,沿大三王河、西塘河和广洋湖北岸沿线垒土筑圩,加高培厚,筑成了八乡圩大堤,既能阻止日寇侵犯,又能抵御洪水的袭击。
1955年冬,中共射阳区委再次组织广洋、双溪、兰亭、王坤、玉露、碧霞等八乡群众,加固圩堤,填洼补缺,联圩并口,完成土方6.83万立方米,筑成总长35.6千米,顶高3米、宽3米的八乡圩大堤。
1968年以后,分别开挖了向阳河、备战河、十字河、宏图河等7道排灌河。开挖芦氾河,疏浚丁狮河,累计出动民工7万多人,完成土方600多万立方米,在实现土地方整化的同时,广洋湖农田形成了4横6纵格局,实现了圩内排灌网格化,达到了当日雨水当日排清的预期目标。
1973年冬,广洋湖公社党委根据宝应县水系建设要求,组织全社民工6500人,以抵御射阳湖水位3米为目标,全面增高加固。圩堤顶高4.5米,顶宽4米,外坡比1:1.5,内坡1:2,完成土方117万立方米,使八乡圩大堤初具规模。
1991年冬,广洋湖镇政府通过沉痛反思,针对洪灾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全乡干群再次加固八乡圩大堤。党委书记韩国柱带领两套班子成员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挖泥挑土,加固险地患段。按照圩堤顶高5米,内坡不小于1:2的标准,在内青坎10米左右处开挖内河,挖土增高内青坎,加强八乡圩大堤抵抗洪水的能力,一周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
2000年至2016年,依据圩堤建设新标准,逐年加固八乡圩大堤未达标地段,并加强配套设施的维修、改造和建设。累计加固八乡圩37.5千米,完成土方11.25万立方米,圩堤铺设公路10多公里,将八乡圩筑成了名符其实的“水上长城”。
圩口是排灌和交通的重要关口。20世纪60年代,广洋湖圩口多达240个,每到汛期,干部群众下荡扎猛子挖垈头打坝头,汛后开坝。打坝开坝不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坝头还是汛期的主要隐患。1995年撤乡建镇后,建起了悬搁门闸40座,其他门闸8座。2016年结合新开挖的排灌河,合并圩口150多个,建起各类门闸71座,实现了圩口无坝目标,结束了涨水打坝,退水开坝的历史。
泵站是抗洪排涝的主要设施。1958年前,广洋湖2666公顷农田的排灌靠500多部风车和人力水车。1959年发展船载流动排灌泵(打水机船)16台座。
1991年底至2016年全镇建起固定泵站137座,总动力接近5000千瓦,排灌受益面积4.5万亩。
鸟瞰八乡圩大堤,全长约60华里,酷似一条庇佑广洋湖的巨龙,形成环抱全镇的“U”型屏障,坚如磐石,默默地守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上了年纪的人不会忘记,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为阻挡日军侵攻,不顾老百姓死活,下令炸开黄河大堤花园口。河南、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白浪滔滔,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广洋湖在内的3省44县,受淹成灾面积1.5万平方公里,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形成震惊世界的中国“黄泛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巍巍八乡圩大堤,是国民党祸国殃民、共产党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
1991年后,广洋湖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逐步解决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将八乡圩大堤筑成了抵御射阳湖水位4米的“水上长城”。“水上长城”经受了1998年以后历次洪涝灾害的考验,为保证粮食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1年,广洋湖实现了粮食产量“17年丰”。
八乡圩大堤不仅仅是抵御外敌入侵和洪水袭击的“水上长城”,还是广洋湖人民战天斗地斗敌人的精神丰碑,她将永远昭示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激励人们发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精神。今天,广洋湖人民在“水上长城”的护佑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奋进,策马扬鞭!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