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沙龙/

站内搜索:

砚墨流凹书注经——读王强先生《王式丹年谱长编》

 

胡洪海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2-09-22

2021年底,王强先生的《王式丹年谱长编》问世,有幸获赠,初阅即深受震撼,研读全篇,如“身入宝肆,光怪荡潏,而火齐木难之错陈也”,不愧是一座宝应地方文化、家族文化、家风文化的史料宝库,实在难能可贵。

《长编》共分六卷,从顺治二年王式丹降生,逐年写到康熙五十七年,王式丹七十四岁逝世,卷六又从王式丹逝世三周年,写到光绪元年,王式丹逝世157周年。全书辑选了大量先世雄文、优秀诗词、名人序跋、地方特色等,约45万言,无一不是宝应地方文史、地方文化的精华绝响,皆世人难得一见,洵功不可没之举也。王强先生含英咀华,呕心沥血,溯源寻流,爬梳剔抉,巨著《长编》的出版是宝应学界的一大盛举,近年来无出其右者。

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宝应人。王式丹少负盛名,年二十八始补弟子员,选拔入国子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会试、殿试均获第一,是宝应科举史上唯一一位状元。

王式丹进士及第,看似顺利,实则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清代科举考试非常之严酷,就拿会试来说,一是科次少,常科三年一科,加上恩科、加科,平均两年多才考一次。二是每科录取人数少,多则400人左右,少则不足百人。万千学子挤独木桥,中进士者寥若晨星。王式丹自康熙壬子十一年补弟子员后,共参加了五次乡试,中途又因体病、居忧等原因,数次乡试未能参加。虽年近花甲,暮年壮心,矢志不渝,对未来充满信心。其《芍药》诗有云:“开时不用嫌君晚,君在青云最上头”,时人称呼他为“王芍药”。

王式丹花甲之年高中状元,既是他个人和家族的荣耀,也是宝应乃至淮扬地区有清一代科举事业的辉煌。

王式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参与修纂《皇舆图表》《佩文韵府》《一统志》《朱子全书》《渊鉴类函》等多部典籍,并分校二十一史。正如王强先生所说:“如王式丹这样参预清朝廷修书如此之多者,罕有其匹。”

王式丹既是学者,也是诗人,他的《楼村诗集》二十五卷至今还深有影响。河道总督陈鹏年撰《王楼村撰诗集序》有云:“宝应王楼村殿撰,以诗文名海内”,“每一篇出,人相传诵”,其诗“排奡陡健,能盘硬语,一洗吴音”,“征材之奥博,使事之精核,则如大匠挥斤,巨杗细桷,施之各适其用也。”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江苏巡抚宋荦,辑编《江左十五子》诗集,王式丹列卷首。一代诗坛盟主王士禛称赞王式丹的诗:“衍裕典重,单伟精致,辈行中无能与比。”

王式丹少年聪慧,九岁能文章,十余岁应童子试,即冠其军,十七岁时,首作《白田怀古》面世即不同凡响,《长编》全诗录入,云:步出城之南,春水围一庄。太白闻莺处,我来思徬徨。长安酒家客,诗篇动君王。如何经此地,道路悠以长。毋乃被放后,裘马纵清狂。野田大堤畔,蒲稗满陂塘。人家二三月,离离间垂杨。屋角挂破罾,鸬鹚立鱼梁。当年似此不,何处来莺簧。人生感行路,况乃别帝乡。回首沉香亭,颇黎百宝光。云花怜飞燕,醉墨挥淋浪。胡为人欲杀,踯躅马上郎。莺声非上苑,百啭媚路旁。客子行未归,抚时增感伤。十千买斗酒,新诗洒翰香。寥寥四十字,庾鲍走且僵。地固以人重,不在多篇章。至今访遗迹,残碑照斜阳。晚风一万树,乱鸦鸣荒凉。神仙不可接,烟影空茫茫。其自注云:白田在宝应城南,李太白有马上闻莺诗,见《宝应志》,有碑记。

王式丹的这首诗意境深远,超凡脱俗,既呼应李白对白田胜迹的赞美,又抒发自己对古人的缅怀和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一位唐代诗仙,一位清代诗贤,他们心心相印,隔空对吟,同咏白田,千古绝唱,这是前贤留给宝应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太白闻莺处”,至今还无迹可寻,王强先生的良苦用心于此可见一斑。

《长编》还将朱、刘、乔、王“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梳理。自清以降,宝应王氏,与朱、刘、乔诸家通好,朱克生为王有容门下婿,刘中柱为乔可聘门下婿,朱经为乔莱门下婿;王式丹和乔莱的儿子乔崇修是表兄弟;朱彬又和刘台拱是表兄弟;“宝应学派”的两位重要人物王懋竑、朱泽沄是儿女亲家;王懋竑就学并卒业于叔父王式丹,朱彬师承王懋竑,刘台拱师从王懋竑子王箴传,刘宝楠就学于从叔刘台拱。

宝应“四大家族”,科甲鼎盛,世代簪缨,著作繁富,诗礼传家。之间也是姻娅交错,连绵不断,甚至易子而教,或为郎舅表亲,或为同窗友好。四家学人为代表的“宝应家学”,虽和而不同,却又相互承绪,相得益彰。

宝应县与状元同时期还有一位杰出代表——乔莱,仅长状元三岁,状元尊称乔莱为表叔,二人相交甚笃。乔莱“归白田,得隙地于城之东北隅,治以为园”,是为今之纵棹园。状元作《雨中忆纵棹园呈乔侍读表叔》:只有无憀抵暮春,阑风长雨泥风辰,不教林壑频经眼,枉是莺花解趁人,草发旧冈青羃羃,水穿新汊碧粼粼,仙源一棹何时拨,待放晴光漾曲尘。养疴闲掩子云亭,砚墨流凹书注经,紫燕定依帘阁见,黄鹂还傍舫斋听,剧怜茅舍通城角,未怕篮舆过水汀。尚有桃花将柳色,殢人沉醉待人醒。

乔莱修《宝应县志》,王式丹协助辑校《田赋》(卷五土田,卷六贡赋),乔莱潜心读《易》,著《易俟》未竣,遗命见委,王式丹助其竣稿。

王式丹一生笔耕不辍,其诗文创作,既有清贫自守、淡泊雅致、磊落胸襟之心路历程,更有忠贞爱国、报效国家、匡时济世之赤子情怀。王懋竑在《翰林院修撰楼村王公行状》中对王式丹一生的道德操守与学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于富贵贫贱,毁誉休戚,不一动其意。贤愚愿险,一以诚信待之”,尽管一生贫困,却“忧时悯俗,常有利济及物之思,其忠厚恻怛之意出于至诚。”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长编》视为王式丹个人的年谱纪实,更不能狭隘地将《长编》看着是宝应王氏在为王式丹树碑立传。《长编》所汇集的史料同时也是当今宝应进行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这正是王强先生“砚墨流凹书注经”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清代扬州学记》是张舜徽先生系统研究扬州学派的鼎力之作,此书以介绍清代扬州朴学家为主要内容,广征博引,对扬州诸儒之“通学”详加论述,广为彰扬,状元之从子王懋竑位列卷首。王懋竑在《翰林院修撰叔父楼村王公行状》中写道:“懋竑少从先公学,后卒业于公。于经史诸书无不为之讲画指示,而于立身行己,常反复教诲,扶持引导。凡懋竑之少有知识,不至荒废先训者,皆公力也。”

王懋竑在叔父王式丹的亲炙之下,成为宝应家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成为宝应后学乃至乾嘉扬州学派的学术渊源。因此,研究扬州学派也好、宝应学案也罢,一定绕不开王式丹。马俊慧先生之前已有深入表述,此处不再赘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象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一旦你发掘出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诚哉斯言。文化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发展的竞争,都是文化的竞争”,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外化。只有好的文化才能起到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作用,也惟有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塑造地方品牌,提升地方魅力,增强地方软实力。

宝应历史文化名人王式丹为我们留存的状元文化以及他的道德风范、诗词文章,无疑增添了我们每一个宝应人的自豪和自信,是我县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挖掘、利用、弘扬这一文化遗产,是我们宝应人的共同责任,在这方面,状元故里广洋湖镇走在了全县前列——为状元王式丹塑像,举行状元王式丹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大会,将状元故里的道路、桥梁命名为“式丹路”、“式丹桥”等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状元王式丹的研究价值广博而深邃,《长编》的出版无疑是宝应地方文化的又一座人文丰碑。愿《王式丹年谱长编》,充分发挥提纲挈领作用,进一步挖掘宝应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光大前人,发抒事业”,为宝应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