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要闻/

站内搜索:

水乡“水地名”探究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3-11-07


  宝应自古就是“东西湖荡腰部田、陆地水面各一半”,即使是腰部耕地也是河网密布,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水乡人世代与水为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刻下了水的印记,其中与水有关的“水地名”就是水乡最深刻的“水印记”。探究这些“水地名”的过往,可以了解到水乡宝应许多与水相关的历史和文化。

  据1983年版《宝应地名录》统计,宝应地名中直接与“水”相关的地名有1391个,占当时全县地名总数的34%。比如我们熟悉的“氾水”“水泗”“泾河”“水巷口”“水门桥”“下河边”等地名就是其中名副其实的“水地名”。


  宝应“水地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历史悠久,古老的“水地名”就是水乡宝应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以湖荡河港命名的地名遍布宝应各地,宝应湖、氾光湖、白马湖、广洋湖、射阳湖以及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和平荡这些江河冲击形成的“五湖四荡”,从古到今滋润着宝应的良田沃土,它们不仅是过去湖荡水系的名称,也是当今乡镇村组的行政名称。作为今天镇村地名运东的望直港、朱港和运西的南港、中港、北港、西港,其实也是射阳湖、广洋湖、宝应湖支流河汊的名字,和射阳湖、宝应湖一样都有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竖躺横卧在宝应大地上的子婴河、宋泾河和大运河一样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们和水乡人民一起见证了中国南北漕运的历史变迁,如今都成了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翻开历史典籍,我们或许还能发现更多的古地名也是“水地名”。安宜镇的“安宜”则来源于汉朝时的安宜溪,《太平寰宇记》记载:“安宜溪在县界,古安宜邑因此溪为名。”射阳湖镇的“射阳”因在古射水(今射阳河)北边得名,《吴地志》记载:“地在射水之阳,故曰射阳”。


  探究宝应“水地名”的历史,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宝应大地沧海桑田的演变进程。据专家考证,大约5000年前,东海的海岸线在今天的夏集、鲁垛、安丰、曹甸一线。此后黄河、淮河和长江的泥沙淤积便产生了泻湖——广洋湖、射阳湖,2000多年前才开始陆续出现宝应以东的盐城、连云港地区。那时的宝应东部广洋湖、射阳湖及其向东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海,至今人们还习惯地戏称“广洋湖”为“一片汪洋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的“海上”就是指当时与黄海相通的射阳湖。《曹甸志》记载:曹甸原系海(当时的射阳湖)中西墩,三国时曹公(曹操)航海而南屯兵于此,后人名曰曹甸”。宝应现在的一些地名也印证了这些海陆变迁的过程。水泗的落潮、落潮堡地名告诉我们此地古代曾经可见潮起潮落,泾河的灶户地名告诉我们此地古代曾经是海水煮盐的庄宅,下舍的蚬墟寺地名告诉我们此地古代曾经是堆满蚬壳的海滩地。鲁垛的“海宁院”、安宜的“通海桥”、曹甸的“镇海塔”和氾水的“海上”“海河”“海会庵”“海台寺”等地名,都说明远古时代宝应腰部地区确实离海不远。随着海岸线逐渐东移,现在的人们只能从这些古地名身上来感受曾经的海潮声声了。

  “水地名”也记录着宝应人治水抗灾的壮歌,从中我们领略到一代又一代宝应人前赴后继治水的壮举。据史料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至明朝初年,黄河先后七次夺淮南下,使宝应运西地区成了黄河淮河泄洪走廊,而人工堆垒的运河大堤无数次不胜洪水冲击而溃堤。为治水抗灾,千百年来宝应人修建无数的水利工程治水抗灾,如今这些水利工程或被历史长河所湮没,或被新的水利设施所替代,但历朝历代的水利工程给当今的宝应留下了许多与治水相关的“水地名”,仅运河沿线就可以列出跃龙关、张成洞、胡成洞、小涵洞、山阳闸、永安洞、大兴洞、泾河洞、新民洞、子婴坝、柳堡闸、氾水地龙、八浅等许多名字,这些古老的水利设施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悠久的治水故事,直到现在它们中的一些水利设施还发挥着作用。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泾河洞,现在还为运河东四镇一区灌溉着18万亩耕地。


  “水地名”孕育着宝应丰富的水文化,从中我们领略到宝应人自古以来对水的深厚情谊。因为水多,宝应许多村庄的名字都体现出了一种水乡特有的地名水文化,为数可观的的老村庄名字里都少不了沟、河、溪、港、渡、浅、垛、墩、圩、堡、甸、阜、桥等与水相关的“字眼”。而由“水地名”而生的历代民间故事和当今水文化经典也使宝应更具浓厚的水文化底蕴。后羿射日日落宝应的故事使 “射阳湖”的地名具备了神话色彩,小秦王挥舞神鞭吆山塞海使“塞谷基”地名拥有了王者之气,“洛龙桥” “凤凰墩”地名里洛龙鸾鸟喜结良缘的故事则是一曲宝应版的“天仙配”。也许是宝应自古就与东海靠得很近的缘故,全县不少地方都有关于东海小龙王来宝应看母或被发配宝应的故事,东海小龙王因此也为宝应留下了“龙湾”“龙沟” “龙河” “龙窝”“龙桥”等许多“龙”字号的“水地名”。建国初期根据宝应水乡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两部电影《水乡的春天》《柳堡的故事》使宝应“李家沟”“柳堡头”这两个“水地名”全国闻名,现在“柳堡”已成为水乡宝应的“代名词”了。

  最后再说几对“水地名”:“上下蒲汪”“大小塘西” “南北尚湾”“前后郭澄沟”,你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故事吗?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