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要闻/

站内搜索:

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支招老东门文旅街区建设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4-12-06

编者按:近日,县政协副主席朱葆荣率队,文史委牵头邀请部分特邀文史委员来到老东门文旅街区实地察看并与建设单位县宜宸集团相关负责人座谈,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特别是本地人文历史风情的演变、传承、特色等内容,如何深度融入文旅街区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部分建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赵 进

通过参观老东门文旅街区的建设现场,深切地感到,这是全县城市建设的一个新地标、商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文旅街区的特色是文旅,核心是文化。就如何彰显历史文化底韵、展现现代文化魅力,提几点建议:一是做好与文化人士的连接,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二是做好与入驻客商的对接,帮助他们在服务理念、品牌塑造、店铺装修等方面提升文化含量。三是做好与历史文化的嫁接,挖掘、传承和利用好地方的名人故事、老字号、美食传说等。四是做好与文旅产品的链接,包括创意演艺等,并组织对传统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发展。五是做好与相关单位的衔接,如与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县博物馆等加强联动,共同促进老东门文旅街区真正打造成现代商贸样板区、历史文化怀旧区、文旅经济活跃区、顾客消费舒适区。

     胡洪海

因为互相礼让,成就了安徽“六尺巷”美名。其实,明朝时期宝应东门外也有一处兄弟礼让捐地,供官府建士子读书处,且与历史名人高攀龙有紧密联系的“兴让堂”,值得挖掘。如今,宝应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必将成为古城宝应的一张靓丽名片。个人建议可以将“兴让堂”遗迹再现,为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再添一笔浓浓的文化元素。

明朝天启四年,无锡举人华允谋任宝应县教谕,其人重礼博学。宝应乡贤捐地、捐款于县东门外(即今老东门文化街区)筑堂,供其教学、讲习其中。时宝应刘永澄、刘永沁兄弟与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等,也常常讲学其中。高攀龙还命堂名曰“兴让”,挥毫题额“兴让堂”,并作《兴让堂记》记之。该文章载于钦定四库全书《高子遗书》卷十,使得宝应及“兴让堂”之名因名人撰记得以流传。

建议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考虑上述历史名人名篇效应(提起东林党必提高攀龙),以及宝应一县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在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开设“兴让堂”读书馆,或在街区合适位置立碑,将《兴让堂记》全文勒石,成一景点。

马俊慧

老东门文化街区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的样板,关键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要真实,结合现代产业要贴切,在实施上要重视细节。在具体步骤上,首先是定点,目前的老城墙遗迹保护,状元桥的设置都是很好的文化要素展示点,还可以考虑增加东水关、瑞芝桥、采桑沟(与真如得宝处相关)等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文化点;二是要琢磨,选择哪些点来展示要结合商户的经营需求,居民的文化取向,游客的心理体验;三是要选择载体,比如东水关,没有必要一定要恢复历史上的旧状,有时立一标记,作一说明即可,既节约又得体。谋划在前,多方吸收意见,不贪大求洋,不追求一步到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新气象,做到可持续发展。

     高厚富

功能定位:

老东门商业广场的建成是宝应老城改造保护中“画龙点睛”式的浓重一笔,极具意义,应该而且能够承担起“激活历史资源、唤醒城市记忆,刷新消费体验、重塑商业形态,展示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的使命任务。

困难挑战:

1、直面现实,目前老东门商业广场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自然景观,抑或历史资源,都不足以单打独斗、夺人眼球,必须经过精心剪裁、匠心搭配,努力实现消费与文化相互融合、古典与时尚相互辉映,一如扬州园林,从整体上达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2、”千年宝应城,一处老东门“。位居宝应老城区核心地段,这是老东门商业广场的区域优势,但区域优势并不必然就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充分预估当前宝应人口老化、城市南扩东延以及社会消费降级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在招引入驻客商、街区环境打造上下足绣花功夫,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3、文化需要挖掘传承,更需积累创新,老东门商业广场打造既慢不得,也急不得,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与定力,持之以恒有序加以推进。

意见与建议:

1、在入驻客商招引上,既要高大上,也要平小奇,既要提升消费层次,更要激发消费潜力。如针对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可以引进一些中医药馆;结合宝应的沐浴文化,可以引进呈现过去沐浴特色的洗浴中心等。

2、在文化呈现上,既要注重静态展示,更要注重动态参与,如发挥宝应书法发达、爱好者众多优势,通过设置相关展馆、引进培训机构等举措,彰显浓厚文化氛围。

3、在形象提升上,要注重与周边古迹园林,如宁国寺、朱氏家祠、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等的融合,形成有效辐射,以增添老东门商业广场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古老感。

王荣华

在今后的运作运营过程中,本人建议既要注重整体运作规划计划,制定下一步运营重点和步骤;同时又要着力设计具体环节,打造特色亮点。

一、在策划整体运作策略方面,建议做好战略性规划。

1、结合宝应古城游,制定环古城游的新路线,将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为环古城游的新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具体路线如下: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东入口进入(游客下车后车停西门停车场)——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西门出口——宁国寺——宝楠园——南大街——小新桥——学宫——朱家祠堂——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蒲松龄纪念馆——纵棹园(北门进南门进)——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西门停车场。

2、划建立宝应县内游旅游公交起点站,开辟老东门—柳堡、老东门—荷园、老东门—生态园的旅游专线,将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西门广场打造成宝应县旅游集散地,使县内外游客来宝应旅游都能来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逛一圈。

二、在打造特色亮点方面,建议邀请专家结合宝应本地特点设计具体方案。

1、设计老东门标识,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通过持久宣传、推广运营,打亮做强“宝应老东门”品牌。

品牌因素包括:老东门标识、商标权、著作权、专利及其衍生品。

2、设计“宝应老东门”品牌产品,通过委托生产、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品牌合作等方式经营自有商品盈利造血。其中重点打造两类产品:

一是“宝应老东门”品牌文创产品。结合宝应地方水晶、玩具、玻璃和乱针绣工艺设计生产宝应独有的文创产品。

二是“宝应老东门”品牌绿色农副产品。结合宝应地方众多的优良农副产品开发绿色、保健食品。

三是“宝应老东门”品牌民俗产品。打造元宵灯会、宁国寺庙会、中秋赏月晚会、淮剧票友交流会、市民k歌会、广场舞赛会等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

四是策划一系列吸引各年龄段的顾客消费的活动和方式,使老东门一年四季人气旺盛。


王春明


即将开业的宝应老东门占地111.5亩,建筑面积14.5万平。其间计划开设宝应历史名人坊。建议打造“宝应明清进士馆”。

宝应从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高昭高中三甲四十二名起,止刘启瑞光绪三十年(1904)高中三甲五名。484年间产生文进士56名(含鲍源深、冯煦)、武进士12名,共68名进士。有清一代三鼎甲齐全(康熙三十九年榜眼季愈、康熙四十二年状元王式丹、嘉庆七年探花朱士彦),为扬州全市独有。体现宝应科举文运深厚的还有爷孙三进士(乔可聘、乔莱、乔崇烈)、嫡亲兄弟三进士(朱士彦、朱士达、朱士廉)、叔侄同榜三进士(刘岳云、刘启彤、刘启襄),值得大书特书。历史上知名代表人物有弘治七子朱应登、东南人望乔可聘、协理直隶总督刘师恕、朱子专家王懋竑、花甲状元王式丹、吏部尚书朱士彦、经学宗师刘宝楠、首任台湾巡抚王凯泰、实学殿军刘岳云等。

上述宝应进士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在文学诗词、版本学术、书法、医学等领域也极具造诣,著作等身。

建议打造的“宝应明清进士馆”可以设立明清宝应进士一览表、展出书画作品真迹、陈列各类著作,有条件塑像瞻仰等等。

查秀文

当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新型商业街区碰撞,会激越出怎样的回响?老东门文化街区的培塑,无疑将给我们宝应这座商业新地标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建议:

1、 讲好老东门故事,做好“深化”文章。围绕老东门区域古城墙、东水关、瑞芝桥、真如寺、东岳庙、明清科举等文化历史,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老东门的文化体系、旅游特色。

2、 建构新商圈叙事,做好“转化”文章。围绕“文化兼具商业功能、商业打上文化烙印”,让历史文化、文旅景观与商业深度融合、互相转化,提升盈利能力,形成文旅商业街区的国风、网红、文旅、潮玩等交相辉映的IP,通过抖音、短视频、互联网等新媒体密集宣传,快速火爆出圈。


房殿宏


总概念 更新理念 打造特色 优质服务 净化环境。

更新理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括了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也涵盖了精神产品,如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经营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要与时俱进。包括装饰装璜、经营项目、市场管理、消费指南、游玩路径、产品介绍、广吿用语等等。

打造特色

打造特色,第一是宣传,第二还是宣传,第三仍然是宣传。货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消费观念,80、90、00后消费群体对本地的特色产品了解甚少,外地游客对宝应特色产品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说宣传地方特色产品要放在首位,用精准、简约、易记、上口的广告用语,放大宣传效应,达到宣传目的。(例:宝应捶藕、宝应鹅毛雪片成为贡品,乾隆皇帝吃过、慈禧太后吃过,我们何尝不可去放大宣传。)

特色餐饮

早点:如震丰园馄饨面、锅贴子、卢记烧饼、氾水长鱼面、晨怡蟹黄包、中大街大众饭店的鸡汁汤包、曹甸的饺子、安丰卜页煮干丝、中港跳面、

宴席:全藕席、全鱼席、八大碗、

特色产品

泾河大糕、泾河西瓜、西安丰水晶、小官庄玻璃工艺、鲁垛乱针绣、山阳羽绒、下舍的茨菇、安应的黑桃乌、宝应湖大闸蟹、氾光湖的大米、莲藕汁、五琼浆等等

特色经营

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乱针绣、剪纸、宝应旅游图 、宝应餐饮介绍、宝应史话、藏品交换、

特色游玩

利用古戏台这一宣传阵地、民间文艺、专业团体、文化馆站、政府行为学习建湖淮剧小镇的经验。

优质服务

优质产品达到货真价实,品牌效应,包括停车、如厕、卫生、导购、问询、投诉。

净化环境

包括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游客达到玩的开心、吃的舒心、购货称心、服务暖心。

唐华荣

2020年,“老东门”地块出让前夕,在该地块的前置考古勘探工作中,勘探人员发现了宝应明代城墙遗址,并进行了初步清理。这一发现,为宝应古城明清时期的城墙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目前,该处遗址已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示,作为宝应古城的新发现文物,其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仍有较大的宣传扩展空间。

一、宋城墙初建缘起“抗金”。根据《宋史·贾涉传》:“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可知南宋嘉定年间,贾涉任宝应县令时即通过战略眼光作出了修筑宝应城墙的提议,贾涉丁忧期间,因金人来犯,将贾涉起用并完成了城墙建设。南宋时期,淮河已成为抗金的重要天然屏障,期间金人军事压力不断,却对朝廷实施议和态度。贾涉当时任职宝应,看出金人用“高澄间侯景遗策”,如对金人继续采用贡奉岁币的顺从态度,无异于“以肉啖馁虎,啖尽将反噬”。贾涉将观点上报南宋朝廷,并且以宝应城池为依托,对宋金结合部杂处的民间武装力量进行了招降,并依托有利形势进行了反攻,粉碎了金国的阴谋。此战的结果为“李全(义军领袖)挟仆散万忠(金国太子的跟班随从)以归”“金人不敢窥淮东者六七年”。这段历史记载是宝应城建史中少有的战事记载,其史实读之振奋人心,立意较高,其中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均值得宣扬,且历史内容不乏趣味性,可作为文创开发、表演剧本创作、社教活动的基础资源。

二、明代城墙的修建缘起“抗倭”。明清城墙修筑之前的历史记载是“倭寇途至,民罹刀鋋”,到了城墙建成之日则是“倭复犯,民恃无恐”,这其中有宝应民间英雄丁效恭抗倭的英勇事迹,也有循吏刘景韶“无重累此一方民也”的廉政小故事,此类记载均是对文物保护展示的基础资源,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唯一性,值得深入发掘、有效利用,让宝应东门遗址这处文物“活”起来。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