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我县工业企业的“主力军”,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主战场”,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工作起步早,但横比有差距。我县早在2014年,就开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近年来制定印发了《宝应县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机制逐步完善。现全县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但与江都(16家)、邗江(19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总量有增长,但面上不平衡。2024年全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目前,我县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为10%,低于市均4个百分点,9个镇占比低于10%。三是扶持有政策,但力度还不够。从全省全市来看,我县对省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最高奖励为30万元,市内邗江、江都均为50万元,而省内多数地区高达100万元。四是发展有特色,但补链还不明显。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仍处于发展培育阶段,能够在中高端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几乎没有,需要龙头企业从应用需求端打开市场,对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形成带动发展态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坚持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我县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为此建议:
一、分类施策,让企业培育更有序。一是全面培育创新型企业。重点组织市“613”和县“两电两新”产业体系所有规上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四新类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入库,做到应入尽入、应评尽评,夯实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二是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创新型企业入库工作的基础上,梳理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的优质创新型企业充实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大精准服务力度,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三是精准培育“小巨人”企业。在现有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分层分类,建好企业培育梯队。一方面,聚焦国家遴选领域的企业,靠前服务,精心辅导;同时聚焦达标企业,组织专家力量开展集中攻关,提高申报质量和通过率。另一方面,对往年未通过的企业,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
二、加强培育,让梯队建设更有为。一是数字驱动,探索“智造之路”。把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和培育“专精特新”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免费诊断和精准评估服务力度,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赋能更多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二是科技引领,开启“创新之路”。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研发条件薄弱、研发成本较高等实际问题,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围绕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的“六基”领域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三是产业合作,开创“共赢之路”。围绕国家遴选重点领域、省市县重点发展产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发挥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作用,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推动集群内企业实现技术链、人才链、购销链、规则链对接整合,充分释放集群内产业协作效应。
三、精准滴灌,让资金扶持更有力。一是加大政策奖励扶持。适当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奖励额度,降低申报门槛,参照先进地区做法,设置绩效目标完成好、营业收入有突破及增资扩产等单项奖励。二是提升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设“专精特新贷”专项金融产品,增加中长期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扬科贷”等政策性产品投入,同时探索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环境权益等动产质押产品投放,实现“投早投小投长”。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后备库,量身定制上市辅导服务。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白名单,银行对白名单内企业直接发起授信,减少审核环节。积极尝试通过保险、供应链金融、并购重组、融资租赁等方式,多渠道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优化环境,让服务保障更有效。一是强化服务专员队伍建设。在机关事业单位、金融系统中聘请服务专员,加强对服务专员的培训和指导,更好地发挥服务专员作用。力争省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全覆盖,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制定《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办实事清单》,细化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以国家新一轮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聚焦重点产业链、工业“六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围绕打造新动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协作配套能力,引领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三是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开展细化培育措施系列活动,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上市辅导、普惠融资、矛盾协调、要素保障等服务;针对潜质企业,组织市场开拓、智改数转、研发对接、项目建设等专业服务;针对一般企业,镇区、部门联合发力,加强生产运行监测指导,推进解决“卡脖子”难题,确保企业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实现增量升级。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