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青年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城市是青年的成长舞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青年作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我县认真践行青年全面发展理念,以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为引导,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营造了政策“特惠”、服务“特优”、平台“特设”的青年服务体系,推动青年高质量发展与我县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但在引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宝应新实践发挥更大作用、谱写更美华章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青年人才外流严重。目前我县产业层次不高,大企业数量偏少,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加工制造业较为普遍,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提供有足够竞争力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对比不占优,企业缺少成长和评价体系,在职的青年离职率较高,导致青年人才流失。每年宝应籍高校毕业生4500人左右,回归桑梓报效家乡的仅800多人,不足20%。二是企业对青年成长重视不够。有效的培养机制是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追求生产、运营的效率,对青年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职业培养发展规划,青年人才难以获得成长和提升的机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针对青年的创业指导力量不足。青年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创业资金缺乏、社会资源有限,导致创业规模小、存活率不高等现实问题。现行的就业创业政策对青年创业的帮扶上缺少针对性,在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技能提升服务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有待完善。为此,建议:
一、多渠道招引青年来宝,打造青年“乐聚”环境。一是精准开展招引活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广泛筹集优质岗位强供给,与市内外高资质技师技工院校密切合作,有序输入与我县产业转型相匹配,满足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的技能型青年人才。二是鼓励在外青年返乡。要有意识发展商贸服务、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产业,创造更多普适性强、薪资待遇好的岗位,吸引在外技能型人才返乡就近就业,让小城市成为“诗和远方”。要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在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低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有针对性地细化青年“凤还巢”、“来留回”等回宝优惠政策,用特色吸引青年回流。三是强化高层次青年人才聚集。要围绕“两电两新”产业体系,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抓好重点人才团队招引组建,扎实开展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推动以项目引才。深化柔性引才“星链工程”,瞄准城市建设、医疗卫生等领域,持续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青年人才,引导高端智力和创新要素向宝应聚集。
二、高起点支持青年创业,打造青年“乐创”环境。一是落实创业帮扶政策。充分发挥一次性创业补贴的作用,缓解青年创业初期资金压力;优化富民创业贴息贷、苏岗贷的发放程序,为创业青年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保障,加速推动创业进程。二是做好优秀创业项目服务。持续开展优秀创业项目培育,组织优秀创业项目参加 “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树立创新创业成功典型,激发青年创业热情。三是搭建创业交流桥梁。持续开展“小微力量·聚力前行”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活动,搭建创业交流、学习、合作平台,引导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常态化开展就业服务,打造青年“乐业”环境。一是加强青年就业帮扶。通过“敲门式”服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对一”建立台账,开展“1311”就业帮扶,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业红娘”队伍建设,实现青年就业精准帮扶。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育。引导企业主体开展在职培训,指导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培训,建强平台载体开展专项培训,以“政企共育”“学徒班培养”“名师带徒”等方式,提升青年职业技能,让更多青年获得广阔发展空间。三是优化企业用工环境。建立企业用工服务中心,组建企业用工“人社专员”队伍,统筹企业、园区、政府部门三方力量,从供需两侧持续发力,全力打造青年“安居乐业”的用工环境。
四、全方位回应青年关切,打造青年“乐居”环境。一是聚焦“关键小事”。搭建青年婚恋交友平台,定期举办青年人才联谊和集体婚礼、创意市集、青年人才沙龙等系列活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成家。二是聚焦青年服务。进一步巩固提升就业服务、社会保险、人才服务等“一网通办”“一件事”改革成效,持续推进进驻“一张网”、拓展“一件事”、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机制。三是聚焦青年需求。构建多层次住房供给模式,推动将存量商品房作为政策性保障房用于满足青年群体住房需求。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引入高品质亲子娱乐、文化休闲等服务业态,落实生育配套支持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着力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