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

站内搜索:

【大会发言选登】(十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教育体育界别工作组              发布时间:2025-01-21

近年来,我县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城乡统筹,优化教育布局,不断推进“四段一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科研为先导,坚持研师训一体化,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拔尖人才培养居于扬州市前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对照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我县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仍有如下瓶颈亟待突破: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还需发力。城乡教育优质资源配置尚不均衡,“农村空”“城区挤”问题凸显,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差距。二是育人理念仍待转变。部分学校陈旧的政绩观、教育质量观还需纠偏,“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仍然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强化。教师队伍还未完全符合人民群众期待和要求,在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等方面需要新提升,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新举措。

为加快建设县域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持续打造“红色家乡、生态水乡、人文荷乡”三乡思政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县域红色教育资源,用好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评选思政“金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配齐思政课学科教研员,充分发挥教研赋能思政资源建设、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研制各年龄段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内容。二是坚持全面育人。实施体质强健行动,落实好《宝应县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2025)》;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成效的美育课程体系、教师培养体系、美育评价体系;实施以劳育人行动,加强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三是坚持协同育人。抓紧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打造“荷乡好家教”育人品牌;持续推进润心赋能行动,提升“荷乡润心驿站”“荷乡润苗驿站”建设水平,2025年力争新建1个“荷乡润心驿站”;建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心理健康讲师团”“法治名师讲师团”“女童保护讲师团”。

二、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提升资源供给水平

一是纵深推进组团办学。持续深化学前段5个发展共同体、义务段14个城乡发展联盟和普通高中发展联盟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二是全力供给优质资源。制定全县学前教育布局规划(2025—2027),逐步调整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以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引领,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继续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推动宝应中学“省高品质高中”、安宜高中“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挥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加快创建融合教育实践创新区。三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等与县内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群;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新建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产业学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继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每年不少于8次。

三、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动力

一是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落实县委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落实推进全县教育重大工作,不断健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教育主管”的教育管理体制。持续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机制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执行学校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保证校长行使职权,实现党政分工合作。二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质量观,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立体式综合评价改革;持续开展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起“科学合理、多元评价、便利操作”的绿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构建和谐的育人生态,努力减缓社会教育焦虑,形成师生幸福的“优学宝应”家校社教育样态。

四、推进保障机制改革,巩固教育发展根基

一是德能并重助力素养提升。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将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以教书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为重点,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落实尊师惠师举措,推动教师奖励机制进一步健全,教师发展通道进一步拓宽。二是数字化赋能“教”“学”变革。加快智慧黑板(含一体机)、投影机、视频实物展台等各类教育信息化装备更新配备步伐,城乡学校均衡配备;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探索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和仿真实验教学等,实现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异地同步”等多情境融合;整合国省市智慧教育平台,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共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