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要闻/

站内搜索:

文史宝应丨徐宝书:陶成家世考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陶成岁朝图研究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5-05-30

陶成家世考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成岁朝图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陶成的家世、生卒年、绘画风格,并根据陶成的绘画风格、题款书法风格、华云题跋书法风格等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陶成《岁朝图》的真伪进行研究,经过综合比对分析,陶成《岁朝图》应为伪作。

关键词:家世  绘画风格  题款


陶成作为明代的书画大家,目前学界对其绘画研究甚少。其存世画作十余幅,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荣宝斋和昆仑堂美术馆等处。作为明代中期的才华横溢的绘画奇才,对其绘画研究很有必要。


一、陶成的家世考略

关于陶成的家世,据《陶氏族谱》载:其祖先八一公于元末明初,因扬淮空虚,在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盐,八一公生二子,有一子九一公于洪武二十五年遵父命入籍扬州府宝应县陶家林,仕至知县。九一公生子琰,明进士任泰顺县知县,琰生子瑛,字廷玺,由宗贡任泰顺县知县九年,配仲氏,生二子,长子成,次子明。陶成,字懋学,号云湖仙人,成化辛卯科举人,配赵氏,生子碧。碧,字邦达,配施氏,生一子准。明,瑛次子,字孔昭,配陆氏,生二子,长子勋,次子勣,生一女,适朱应登,进士,任提举副使,外孙曰藩。陶明女生于成化十三年(1476)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二月二十五日。1

朱应登是陶成的女婿,还是侄女婿?文献记载不一。朱克生写的陶云湖先生传:“宏治己未年偕余凌溪先公赴南宫试,先公,先生倩也。”2冯梦龙在《古今谭概》:“陶成,字懋学,号云湖,……,二月五日,语其婿朱升之日……。”3《无声诗史》:“陶成,二月五日,语其婿朱应登升之日:‘闻张家湾某氏丁香盛开,子其同吾游乎?’升之曰:‘去试仅三日,公更何往?’”。4

以上记载均讲朱应登是陶成的女婿,笔者认为实误,应为侄女婿。《朱氏家乘》:“凌溪公,讳应登,字升之,号凌溪,补斋公长子,举弘治戊午科应天府乡试,已未科赐进士出身,授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转本部员外郎中,陞福建延平府知府,寻奉敕陞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奉敕改云南提学副使,转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致仕以子曰藩贵。赠中大夫崇祀乡贤,别有传,生於成化丁酉年正月十一日,卒於嘉靖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寿五十,配陶氏,里人陶明女。”5

从《宝应陶成族谱》记载及《朱氏家乘》关于朱应登的记载,能相互印证朱应登为陶成弟弟陶明的女婿,陶成应为朱应登的伯丈人。


二、陶成的字号及生卒年考

程敏政在《北观序》中载:“宝应陶成懋学,早负大志,以经术取南畿乡贡,如拾地芥,其天才横发如天马之不可羁。……后更字敬学。”6朱克生《明代宝应人物志》:“陶云湖先生传,陶先生成,字懋学,号云湖,成化辛卯举于乡。”7《道光重修宝应县志》:“陶成,字懋学,成化辛卯举人。”8陶成,字孟学,号云湖仙人,宝应人。以宦家子中应天府乡试,以事不果会试。9陶懋学:“直隶宝应县成化丁酉贡士陶懋学,既不轻画,忤当道,又不拘细行,后竟以此连坐罢退。”10陶成,字孟学,号云湖,宝应人。性至巧,尝见银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11陶成,字孟学,号云湖山人,宝应人,领乡荐,缘他事被放。多才艺,诗文奇卓,书兼四体,画备六法。山水多青绿,浓丽蔚拔,以发其牢骚之意,勾勒竹与兔、鹤并佳。12

对比以上关于陶成的记载可以看出:有的讲陶成字懋学,有的讲字孟学。笔者认为陶成应字懋学,并非字孟学,字孟学系误读。因为程敏政作为当时的翰林学士,陶成与其为同乡关系,且陶成与程敏政弟弟程敏德字克俭同为画家关系极好。对其字号记载不应有误。有诗:《夏日卧西斋陶懋学与克俭弟隔坐写画笑语,而窗外槐阴与盆石掩映,宛如往岁回舟北上时事,因成一诗》:“卧我西斋坐两君,不知谈笑久离群。墙槐影似中流见,盆石青疑隔岸分。屈指三年如昨日,开颜一酌又斜曛。极烦画舫题新额,满壁挥毫动水云。”13且程敏政所讲陶成字懋学,与郎瑛《七修类稿》记载与宝应县志及陶成的亲属朱克生所记载的相吻合。而郎瑛与陶成几乎同时代,能够相互印证了陶成的字为“懋学”,而非孟学,而《明画录》《无声诗史》中记载陶成字孟学,应是误记。刘宝楠在《宝应图经》中载:“成字懋学,万历志,扬州志书画谱引图绘宝鉴续编误孟学,14也认为陶成字孟学为误。这也与笔者分析的结论相同,即陶成的字不叫孟学,应为懋学。

关于陶成的生卒年,文献中均未有明确的记载,目前也没有发现陶成的墓志铭,《陶氏族谱》中也未有记载。从陶成的家世看,朱应登是其弟陶明的女婿,其侄女即朱应登的妻子生于1476年。若陶成比陶明大两三岁左右,则陶成的子女应生于1473年左右,结合陶成为成化七年(1471年)举人,程敏政在《北观序》中:“宝应陶成懋学,早负大志,以经术取南畿乡贡如拾地芥。”15说明陶成中举时间比较早,结合其20岁左右生子女,陶成当出生于1453年左右,19岁中举,也符合程敏政所说“以经术取乡贡如拾地芥。” 傅瀚在陶成《写意甘蓝图》中题诗:“廿年真食大官羊,说着园蔬梦不忘。莫道咬根浑好事,由来清苦要人尝。”“大官羊”指宫廷名珍,在这喻中进士,吃官饭。考傅瀚天顺八年进士,食了大官羊20年,题画时当在1484年。证明该画作于1484年前。而吴希贤题画诗:“雨过罗纨满芳甸,几度陶生画中见。凭谁拜疏达君王,此色休教上人面。”吴希贤(1437-1489),莆田人,名衍,字希贤,以字行,后改字汝贤。天顺八年进士,授检讨。吴汝贤生于1437年,陶成大概生于1453年,吴比陶成大十七岁,称陶成为“陶生”也是合情理的。吴希贤卒于1489年,此画应作于1489年前,这与傅瀚题诗的时间相近,能相互印证《写意甘蓝图》作于1484年前。而陶成的扬州同乡蔡圻题诗:“霜初池水墨花嫩,想见云湖英妙时。自叹从前涂抹处,何人开卷一题诗。”蔡圻,字子封,江都人。他称陶成作此画为“英妙时”,说明陶成年少而才华出众,此作作于1484年前,若陶成生于1453年左右。作此画时,陶成大概三十岁左右,说他作画时为“英妙时”是适当的,也印证了陶成出生时间大概为1453年左右。

关于陶成的卒年,《无声诗史》‘陶成’条款:“坐是谪戍于边。西涯李公留之,然不肯为达官作画,囊空则取小扇二三十,遍画题名,人争买以去,藉此自给。不久放归,卒。”16李东阳卒年为1516年,则陶成卒年应为1516年前。


三、陶成的绘画风格

程敏政在《北观序》中“懋学以其暇日随笔作山水,花鸟人物,往往逼宋人,不说近代五七言古律诗宛有思致,篆隶书亦高古不通时好,予以异之”。17朱克生在《明代宝应人物志》中“伎艺出人艺表,善绘花鸟、人物,尽徐熙、黄荃、阎立本法,芙蓉尤入神品……朱克生曰:先生肮脏不羁,有米芾、郭忠恕之风,而豪荡过之,尝闻故老云先生少时醉卧邑之嘉定桥,闻空中语曰,诘旦有仙至,先生守至曰昃,见一丐者,貌奇古,异之,絷其衣,丐者与先生笔一枝,先生自是握笔画翎毛有从纸上飞去者,里人称为陶半仙云。”18

“天性落魄,然多才艺,书工篆真草,诗文奇古,画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皆妙,由其胸中洒然也。”19朱克生刁画院传:“成山水,法黄子久、董源,花卉与陆治、庄麟相伯仲。”20

关于陶成的绘画风格,程敏政在《题洪克正行乐图》:“峡口青松结成屋,云表苍崖挂飞瀑。一观已具四时花,何代雪樵今更续。乌帽朱衣林下行,琴书独乐轻浮名。须知郡伯有是子,不道侍御难为兄。竹底奔淙如剑截,此外黄尘任飞灭。磥砢千群翠欲流,离披万树红堪折。石栈丹梯不可攀,望中却似天台山。愿君寿比洪厓老,他日相期问九还。”21

这首诗描绘的是画中青松耸立,其间峡口处有一小屋,山峰上有一飞瀑。一人朱衣乌帽而行,旁边一个竹林下有奔流,树木苍郁青翠,有一个石梯高不可攀,看起来像天台山一样,山势险要刻画出来。祝愿洪克正像仙人一样长寿。从其描绘看,陶成山水多用青绿,给人以青翠欲流之感,其画风与画史描述一致。

《瀛洲行乐图记》:“河间之为郡也,据滹沱中堡二水之间,故因以名城,四面皆湖泺,一望渺然,鱼鸟可食之物,菱茭蒲芡可荐之实,为民利甚厚,……乡进士宝应陶君懋学为作行乐图,发其吏隐之趣,值予被放南还得观焉。其图马君坐磐石以瞰清流,不盈尺而妙得其真,修篁古松交阴其上,荷芰在下荡漾,水云翛然若凉颸徐来,飘人巾裾有不知六月之为暑也。童子治茶,竈其旁或捧书挟琴,各极其态,一鹤遡风唳其前,长空泬寥,有川鸣谷应之势,盖河间郡诚佳胜,马君政亦闲暇,斯图足以发之……。”22 这则题跋描绘的陶成所画马君行乐图,马文奎坐于磐石上,俯瞰清清的流水,人物虽不满一尺,但妙得其真,说明了陶成善于写真,人物上方有修篁古松,荷叶菱叶随波飘荡,水云无拘无束,如凉风吹来,使人忘了这是盛夏的季节,有童子或捧书或治茶,有一鹤迎风而起鸣叫,天气晴朗,有回音嘹亮之势。这幅画画出了马君在政务闲暇时的心态,鸟鸣的空谷回响亦画出。说明了陶成绘画技艺的高超。

李东阳《题陶成草虫图效李长吉》:“枝头野花团小红,碧影间日金玲珑。蜂须卷花香入空,舞螺欲志回芳风。华原织遍青蒙昔,涎蜗篆地鸟迹同。独蜢怒掷如强弓,轻叶暗响惊鸣蛩。秋蝉意薄红绡重,残声曳入虚无中。丹青手夺造化工,活泼泼地惺松松,世间藻绘难为功。江南但识孙草虫,五月五日多阡陌。都人竞斗芳草丛,慎勿持向东城东。”23

这首诗描述了陶成善于画草虫,蜜蜂采蜜,蚱蜢捕食,秋蝉鸣叫都画得形象生动,有黄荃徐熙的风格。

因陶成存世绘画作品仅十余幅,故对其绘画风格难以具体分期。其风格一是仅限于画史、古诗和他人描述,陶成善于画芙蓉、白兔、鹤,写生尤妙。画山水多用青绿,如故宫博物院藏《蟾宫玉兔图》,有唐大小李将军青绿山水之风。又如常熟博物馆藏《秋林策蹇图》,松针画法形态是松叶的基本形态。

每一个扇形松针,均由外向中心聚拢。由外向内画松针,落笔轻,收笔重;由内向外撇针,落笔重,提笔轻,松树树干则用淡笔勾出。整个画面气韵生动。山水则宗黄公望、董源之风。画竹多用双勾法,且双勾线条多一细一粗,画菊花也用双勾法。也有写意画菊花、竹子,写意画甘蓝,以淡笔点染画出菊花花瓣,竹子用淡笔画出,甘蓝也以墨笔细线勾勒画出,整个画法洒脱自然,墨法纵横恣肆,颇有后来的水墨大写意之风,这也与其放浪不羁、洒脱奔放性格有关系。

下面着重从陶成的绘画风格分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岁朝图》真伪。


陶成 《岁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成所作《岁朝图》的真伪,目前美术界没有对其研究。笔者先从《岁朝图》的历史源流逐一分析。《岁朝图》中“岁朝”是什么含义?《汉书·五行志》讲:“岁首、正月、朔日,是为“三朝”24(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后汉书·周磐传》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25的记载。“岁朝”,即指农历正月初一。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许多画家都作有“岁朝图”,岁朝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兴起于北宋,传为北宋董祥所画《岁朝图》可以说是后世《岁朝图》的范本,也可以说是其他画家临仿的祖本,开创了《岁朝图》这一绘画题材的先河。董祥《岁朝图》,绘一花盆,栽灵芝两株,旁边是一花瓶,插梅花、茶花、松枝,花瓶后面的一水盂内插一灵芝,作如意状,案头还有两个百合一个柿子。董祥自题:“崇宁改元秋七月,董祥写。”下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岁朝时节,人们有贺岁的风俗习惯,人们或在古青铜器中或瓷器中插花,或以吉祥之图开笔,遂有“岁朝图”和“岁朝清供图”之画,它表达的是一种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这一类绘画的设色追求的是以喜庆的色彩为主,追求的是一种喜庆的氛围,并通过谐音表达一种吉祥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祝福和祈福的愿望。

“清供”是指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有各种插花、盆景、古玩、时令水果、工艺品、奇石甚至一些古书画等,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金石拓片、卷轴书画,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可以为书斋、卧室或厅堂增添高雅的生活情调。

对于画家而言,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爆竹声声、喧闹喜庆,一般人间烟花之味,但在画家笔下都可以充满诗情画意,雅俗共赏。

元代钱选创作的《岁朝清供图》,画家以一个带有纹样的青花瓷瓶为主体创作,花瓶上插着几种不同的植物,有洁白的茶花和不惧严寒的梅花,在青花瓶旁还绘制了各种物件来加以装饰,有棕色的香炉、盛满瓜果的果盘、白色小瓶、许多图书等。

以上是关于历史上传为董祥、钱选所画岁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陶成《岁朝图》。画的主要部分绘有青铜圆壶,壶中插有兰花、松枝、灵芝、梅花、茶花,旁有饮酒的青铜爵、盛酒的罂瓶、温酒的榾柮炉。款署:“嘉靖壬申云湖仙人漫笔”。有阴文“陶成之卯”,阳文“孟学印”。画的左侧有华云两段题跋:“陶云湖,字孟学,宝应人,性至巧。所画山水花木俱劲秀媚兼能写真,无弗酷肖。自号云湖仙人,亦极狂放,有富家欲求画芙蓉,立成二十幅,因主人不雅,悉取投火中焚之,仅夺得一幅,其迂怪如此,庚辰秋七月,锡山补庵氏记。”阴文”“锡山华氏秘玩”。另一题跋:“余未通籍时,常悬此幅於斋中,及宦游京师,遂封置篾笥,公暇每念藏玩,因邮寄来燕邸,批阅之,宛如对故人,爰重题以不念。阳文印“补庵”。乾隆题诗:“支逢申酉酒浆多,垆火瓶花听演傩。岁美人和恒所愿,转思艰致叹如何。壬寅新正御题。”有藏印“古希天子之印”,“犹日孜孜。”“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印,“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鉴赏”,“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经堂印”,”停云”等印。

从该画的绘画风格看,松针画法,梅花茶花的画法均与陶成存世画风不相类似,陶成的松针画法从《松林策蹇图》中可以对比参照,插花青铜圆壶,似为汉代青铜器,与边景昭的岁朝图中用三代青铜器不相类似。另外构图上,不太讲究透视,作为一个大画家不应出现如此瑕疵。款书:“嘉靖壬申”, 嘉靖年间无壬申年,陶成不可能在署款时将嘉靖年号及干支纪年搞错。从画风及题款存在的问题,判定此画为伪作,这也是这幅画存在问题的主要证据。而孟学印章,因陶成的字不是孟学,这是《岁朝图》存在问题的旁证之一。

从华云题跋的内容来看,题于庚辰年即1520年,从故人陶成那里得到《岁朝图》。后来在做官以后将画从老家邮寄到北京,看画即为见到故人。华云(1488-1560年)字从龙,号补庵,补庵居士。嘉靖辛卯(1531)年举人,嘉靖辛丑(1541)举进士,26中进士较晚。著有《锡山先贤录》。


华云书法

华云 《九日斋居题跋》

华云的藏品存世极少,目前能见到华云的书法主要收藏在无锡博物院(由其后代捐赠)。从《岁朝图》上华云题跋的书法与华云的书法风格出入很大。明代王问《护节图》,拖尾后有华云题跋,有“亚魁擢第”的白文方印,说明这是华云在乡试及第以后所写。这首七言诗,结体较扁,笔画厚重,与《九日斋居诗》册中的用笔基本一致,是无可争议的华云墨迹。27与华云书法真迹比较,题跋的书法写得拙且劣,且“云”字与真迹中的“云”相差悬殊。比较华云题跋的内容第一句与姜绍书《无声诗史》中关于陶成的介绍的内容相同,后面题跋的内容似是对《无声诗史》中关于陶成的事迹归纳而成。而姜绍书生于明末清初,该题跋应当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伪跋。而停云印文征明和文从简均用过,岁朝图上的停云印与文征明和文从简的印不一致,石经堂印也与文震孟的藏印不一致,是《岁朝图》存在问题的旁证。

综上所述,从陶成的绘画风格及题款来看,这是《岁朝图》不是陶成真迹的主要证据,而孟学印章、华云题跋、停云印和石经堂印的问题是该画不是真迹的辅助证据。除了乾隆题跋及其它皇帝的收藏印外,均是伪造。

参考文献:

[1]《宝应陶氏族谱》 

[2]朱克生:《明代宝应人物志》

[3]冯梦龙:《古今谭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版,第222页。

[4]姜绍书:《无声诗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版,第47页。 

[5]《扬州文库》第三辑,广陵书社2015年第11版,第386页。

[6]程敏政:《篁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52-439.440。 

[7]朱克生:《明代宝应人物志》 

[8]《扬州文库》第1辑,广陵书社2015年第1版,第359页。

[9]夏文彦:《图绘宝鉴》,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第346页。

[10]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419页。

[11]姜绍书,《无声诗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47页。

[12]徐沁,《明画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50页。

[13]程敏政:《篁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53-554.555。

[14]《扬州文库》第6辑,广陵书社2015年第1版,第137页。 

[15]程敏政:《篁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52-439.440。 

[16]姜绍书:《无声诗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47-48页。

[17]程敏政:《篁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52-440页。

[18]朱克生:《明代宝应人物志》

[19]夏文彦《图绘宝鉴》续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第346页。

[20]朱克生:《明代宝应人物志》

[21]程敏政:《篁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53-742页。

[22]程敏政:《篁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52-278页。

[23]李东阳:《李东阳集》第一卷,岳麓书社,1984年第1版第480页。

[2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第1版,第810页。

[25]范晔:《后汉书》,岳麓书社1994年第1版,第564页。

[26]无锡文库第1辑,乾隆无锡县志,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322页。

[27]王照宇:《闲居与雅玩》,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2年第1版,第88页。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