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

站内搜索:

集聚第一资源 加快创新发展

 

——关于全县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县政协专题调研组              发布时间:2013-09-24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根据年度工作安排,我们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围绕全县人才引进和培养这一主题,通过小型座谈、征集意见等方式,对人才工作部门、相关镇区、部分重点企业和委员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专程赴我市江都区、宿迁市宿城区和苏州市吴中区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性的调研材料,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工作环境逐步改善,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人才办、人社局、科技局等26个部门单位参加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明确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镇区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全县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共同推进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2.人才激励政策逐步完善。不断完善引才优待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优秀人才到县(镇)机关、园区和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的奖励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县强镇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启动推进八大人才工程。组织开展招才引智“金牛奖”、“金凤奖”、“金马奖”评选活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县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人才工作基金和400万元人才开发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工作。2005年以来,全县对来宝工作的本科以上人才累计发放学历、租房补贴1330万元。
3.人才引培途径加快拓展。组织企业赴上海、哈尔滨等地参加科技产业推介会、专项人才招聘会,赴省内外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和宝应专场招聘,每年定期举行新春和荷藕节大型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创新开展“三排三寻”招引活动,分类组织70多家企业走进东南大学、上海交大等985、211重点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组织开展“重点骨干企业海外行”、“院士、博士专家宝应行”等系列活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促进企业与高层次人才联姻。充分发挥省科技镇长团资源优势,开展“百博进百企”活动,实现“楚才晋用”。组织企业家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端研修活动,赴日韩考察学习,举办专家讲座、企业家论坛等活动,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组建以宝胜集团为主的5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开发。通过设立永年机械、树人电脑等专业培训机构以及开展乱针刺绣等职业技能大赛形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育提升。
4. 人才工作成效初步显现。近年来,全县共引进2000多名本科以上人才来宝工作。成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博士人才177人,其中70多人获得省市专项资助,获助人数连续两年居扬州市前列。4人入选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1人入选省“产业教授”。全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省“333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8人,各类高技能人才3722人。奥新科技公司先后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合作,引进谢志江、石万凯、罗天浩等博士,研制开发“超级列车”项目,填补国内路面机械空白。迅达电磁线公司引进华东理工大学刘平博士团队,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有力助推了企业成长壮大,去年年产值突破20亿元。 
二、人才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我县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和打造“四个宝应”的发展要求,对照周边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态势,我县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全县人才总量占人口总量的7.8%;本科生占人才总量的11.8%,研究生不到0.3%,高级职称不到1.7%。特别是我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多为柔性合作,真正扎根宝应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十分有限。每年招引的本科以上人才,主要集中在宝胜、森萨塔、迅达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全县30强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拥有本科以上人才不足5人,其他企业则更少。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只有4万余人,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比重偏小,并且较多分布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量更为稀少。
二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了解,我县每年有80%左右的宝应籍高校毕业生、60%左右的职校毕业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重点院校和高学历毕业生回宝工作的屈指可数。部分宝应企业负责人的子女也选择大中城市发展,不想回乡传承企业,留下了企业接班断层的隐忧。一些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企业普遍反映人才难求、人才难留。大学生招进一两年后,一旦考虑婚姻家庭,往往选择走人,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某企业去年到安徽招了三十多个本科毕业生,一年下来仅剩三五个。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偏弱。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县招引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投入、激励措施缺乏明显优势,对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培养提高投入不多,对企业人才工作有效激励力度不大。调研中不少企业提出我县人才政策的连续性不够,政府出台的政策有的不能兑现,有的作了调整。尤其是政府建设的人才公寓变更为商品房销售,对人才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回乡创业人士反映,政府有关部门办事流程冗长,办理程序繁杂,有的手续要涉及几个甚至十几个职能部门,浪费了企业不少精力。
四是企业引培意识淡薄。人才引进政“热”企“冷”现象客观存在,科技型和规模实力较强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用较为重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人才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对项目和资金情有独钟,对人才引进、培养重视不够;有的企业只重视外来人才引进,不重视本土人才培养;还有的企业只重视人才使用,注重人才眼前的使用效益,不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等等,企业负责人素质没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同步提升,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
五是载体建设相对滞后。我县工业企业大都规模不大,自有研发中心数量不多,企业创新载体总量不足,加之不少创新平台缺乏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科技资源的支撑,导致现有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吸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载体、空间和引力有限。
综上问题分析,除了区位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制约。近年来,全县对人才工作相继制定了政策文件,落实了相关部门、镇区工作责任。但在具体工作中,“只看人才引进来、不重人才留下来”,一些部门和镇区并没有真正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有的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考核,而真正落实兑现人才政策,留住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还不够。企业引才意识不强,缺乏做大做强、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人才招引活动中积极性不高,加之人才引进、培养需要投入资金多,产生效益周期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引才的内生动力。二是产业基础制约。全县大多数企业为民营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产业结构单一,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三是创新平台制约。与扬州及周边县市相比,一方面,我县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三站三中心”数量明显低于周边;另一方面,政府建设的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园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四是发展环境制约。部分企业对人才成长、使用规律缺乏正确认识,不是对他们要求过高、求全责备,就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不少企业人才认为培训、交流、提升渠道有限,县城文化、娱乐、公交等配套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各类人才的工作及生活需求。企业主普遍反映,每到下班和节假日期间,企业人才生活单调、无处可去,更谈不上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待遇条件制约。企业提供的薪酬待遇,总体上与发达地区、周边县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年轻人必须面对的婚姻、住房等现实问题,也使一些外籍人才来宝后又选择离开。同样由于工资、待遇等原因,近年来我县本土优秀人才“跳槽”到外地发展的现象也较为明显。
三、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对策建议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强力推进,切实把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我们认为,在人才工作导向上要切实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借助招商引资队伍推进招才引智,在经贸、招商等活动中,将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打包”宣传,把人才引进与项目洽谈有机结合,实现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轮驱动。
二是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我县七大产业,将人才引进、培养重点放在工业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与实用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引才育才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坚持人才直接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在加强人才直接引进的同时,积极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通过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
四是坚持人才招引与培养使用相结合。既要注重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更要搭建平台用好人才,形成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相互补充、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培养基础性人才相结合。一方面,注重高端引领,重点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培养一批基础性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梯次科学的人才“金字塔”结构。
根据我县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实际情况,结合外地经验做法,在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我们建议:
1.突出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保障。一要加强人才调查。建议由县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委牵头组织调查小组,对我县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分产业、分行业的人才资源调查摸底,掌握人才队伍现状和企业需求状况。由人社局、教育局牵头,对我县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档案和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信息库,并及时进行更新,确保信息数据真实准确,从而为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二要编制人才规划。立足全县产业特色、城市现状和发展需求,加强人才资源与需求分析预测,编制好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目录,明确当前和未来几年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向。适时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具体计划和实施细则,明确人才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和要求,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保障。三要完善激励政策。一方面,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确保工作经费和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对我县已经出台的人才政策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文件中规定的最低工资、学历补贴、住房补贴要进行适当调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加强对部门、镇区人才政策、具体规定的衔接,并进行必要的梳理调整,以统一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指导和服务人才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宣讲团、制作政策宣传片等方式,及时将各类人才激励政策送进企业;严格落实企业人才招引、科技载体建设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探索设立企业人才开发资金、企业人才激励基金,通过政策的引领和带动,提高企业引才育才工作的积极性。调研中我们发现,苏南和苏北的许多地区,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在住房保障、工资待遇、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力度很大,让我们深受启发。
2.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人才有效集聚。一要多路引才。立足我县七大产业及特色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需求,采取研发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智力引进。倡导推行“星期日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柔性引才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宝兼职、研发或项目合作,让“候鸟型”专家助力宝应科学发展。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急需的优秀高端人才,探索加强与知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的合作,努力实现“招标”引才。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宝应籍在外成功人士作用,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协会、开展乡贤联谊活动,介绍家乡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寻求乡贤智力支持,促进“金凤还巢”;注重把相对落后地区和宝应籍大学生作为引进重点,大力宣传我县就业、创业政策,吸引他们来宝工作、创业。二要多措留才。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扶持,探索筛选部分科技型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加大科技助推、上市助推、金融助推力度。对“双创”领军人才实施的项目,优先帮助争取用地指标、风投资金、科技贷款。对来我县创业、创新的博士以上人才不仅要提供资金扶持,更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优惠。借鉴外地做法,将人才资助的对象逐步扩大到三产服务业领域,将资助的重点放在我县支柱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等基础性人才。积极开展县领导联系走访高层次人才、机关部门结对联系重点人才活动,深入了解各类人才所思所想所盼,为他们创新创业创造提供帮助。三要多元用才。对县内优秀人才和有意来宝的专业人才,定期举办人才洽谈会,为企业和人才“双向选择”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要摒弃求全责备的引才观念和闲置浪费的用才现象,鼓励引导企业对引进人才放心、放胆、放手,给予更大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积极推进部分企业进行“技术股权激励改革”,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探索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大力扶持拥有一定资本、技术、项目的科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对经评价为我县产业、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创新创业人才,予以重点奖励扶持。
3.加大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一是要推进企业家培育。要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产业领军型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端培训,借力育才。加强对经济理论知识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和提升,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同时要把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摆上重要日程,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沙龙活动以及送外考察、结对培养等形式,实行建队式培育。二是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要充分发挥县内外教育资源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制度,加快培养一支全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依托职校和一批骨干企业,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结合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集中培训、岗位培训、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三是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坚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人才,在项目建设中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注重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放到技术中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工序,不断释放人才使用效应。鼓励企业探索设立“首席技师”、“首席工程师”,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指导和带动。
4.打造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人才承载功能。一要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平台。以县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城南生态新城为主阵地,推进输变电装备科技城、工业设计中心、信息软件产业园等科技平台建设,加快人才集聚,打造创新平台,切实增强各类载体在人才聚集、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二要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深化与国家重点高校院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采取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岗位特聘等方式借智借脑。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联盟(扬州)分中心、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积极引入高校院所来宝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动成果转化。加快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实施“高新装备、高新技术、高新产品”攀升工程,为来宝创新创业人才留好空间、提供舞台。三要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科技部门要发挥牵头和指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重点企业筹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依托宝胜集团筹建电线电缆研究院,加快推进亿元企业建立市级研发机构。同时对已经建成的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加快实质性运作,推动做大做强,运用市场化运行模式,为产业内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和研发成果,形成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局面。
5.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要优化工作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县镇联动、政企互动的人才工作网络。加强镇区、部门人才工作考核,分类别、分层次、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考核方案,进一步提高招才引智工作实效。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健全企业人才工作网络,确保企业人才工作专人负责。探索在重点企业设立人才信息测控点,及时采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加强数据技术分析,客观、系统地预判人才发展趋势,实现人才工作网络全覆盖。二是要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要注重健全“拴心留人”的工作机制,加快人才公寓、人才会所的建设和运行,统筹解决好各类人才在就医保健、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团县委、妇联、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联系交流平台,通过建立人才俱乐部、举办联谊会等形式,定期组织企业青年员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为青年人提供沟通思想、倾诉情感、相互学习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愉快地留在宝应创业奉献。企业要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开展走访慰问、加强培训交流等形式,凝聚员工人心,激发工作动力。三是要优化舆论环境。要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形成“政府关心、部门齐心、企业热心”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加强对人才成长体会、成果展示、成功经验的宣传报道,以及对高层次人才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宝工作、创新创业。广电、报社、工会等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对企业凝聚力强、员工反响好的企业用工方法进行总结,广泛利用各种媒体、专题活动等形式,向全县人民推介成长进步中的企业,引导全县人民热爱企业、支持企业,让广大青年愉快地在家乡安居乐业、创业发展。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