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

站内搜索: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作者:城市建设与管理组              发布时间:2018-02-20

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放在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和“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展现了一幅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相互依赖需求的美好愿景。近年来,我县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将成为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是一个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塑造水乡特色,美化乡村环境——落实乡村振兴的先行尝试        

2012年以来,我县着力打造“一村一特”宜居乡村群。一是着力打造水乡特色。借助东荡西湖的自然禀赋,加大河道沟塘疏浚力度,打造水清、岸美、自然的农村人居环境,小桥流水、水巷依依的村庄风貌得以展现。二是着力打造产业特色。发挥鲁垛乱针绣、小官庄玻璃工艺、西安丰水晶等特色产业优势,引导村民居家创业就业,既提升了村庄人气,也实现了集镇经济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三是着力打造旅游特色。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在布点上串联成线、成片,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安宜镇金湖渔业村建设了渔业博物馆,西安丰镇林溪村再现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故里风貌,苗圃村建设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博物馆”,柳堡镇团庄村新建和修缮了风车、水车、农博馆、凤山烈士纪念馆、观音禅林庙宇,恢复了水龙公局,历史文脉得到较好传承。

通过美丽乡村的打造,我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升。干净的硬化路面、完备的水电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创新的管理理念,得到社会和群众的充实认可。截止2017年底,我县255个行政村(居委会),2982个自然村庄,已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62个,一星级康居乡村326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省级康居乡村2个。

二、立足乡村实际,分析问题不足——开展乡村建设的难点困惑

经过不懈努力,全县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出现了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一是“建设性破坏”不同程度存在。比如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产业“工业化”等等。一些乡村废品回收、畜禽养殖、私搭乱建、大棚出租已成为痛点。二是个性特色不显著。全县20多个美丽乡村,大多缺乏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注重卫生、整洁等环境因素改善,较少关注乡情、乡愁等乡土特色元素。三是价值功能不匹配。我县乡村旅游起步晚,接待功能短缺,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品牌。如运西、运东几个生态园虽然自然资源较多,但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开发程度较低,使得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等承载力明显不足。我县是农业大县,没有形成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开发等观光产业链,原有耕作方式和衍生内容不断弱化,村民思想保守,农家乐经营方式传统,民宿经济尚未兴起,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内生活力不充沛。农村普遍呈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特征,一些传统文化流失,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也有所弱化,村规民约作用发挥不力。特别是乡村封建思想有所抬头,各镇村土地庙遍地开花,赌博、迷信等陈规陋习有滋生蔓延之势。

三、落实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打造特色田园助推城乡发展

201762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奏响了新时代前进的号角。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我省在乡村振兴上的率先之举,也是落实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更是“两聚一高”新实践、“三农”工作和乡村复兴的新抓手,契合了当前乡村复兴的实际需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建议:

(一)打造产业业态,真正留住乡村的“根”。农业是千百年来农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农耕文明的延续土壤。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能抛弃农业,但也不能简单发展传统农业,除了一般种植业养殖业外,可以积极开拓直接服务于城市化地区的都市农业,服务于游客与农民增收并举的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发展运动休闲、健康娱乐、养生养老的适宜产业,为农业注入生态、科技、文化、旅游、创意、互联网等内涵。倾力打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宝应特色田园乡村。

(二)构建宜居生态,真正留住乡村的“形”。要结合我县镇村实际,盘活闲置农村资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田园村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宝应水乡气息,邀请文史、建筑专家、地方名人和老人,梳理提炼传承乡愁记忆,表达农耕文明的民居元素,做好乡村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景观的详细设计,围绕“水乡、农村、渔村”等形态,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补齐短板不足,体现生态宜居,打造宝应特色农村风光、特色建筑风貌、特色乡村风俗的美丽田园风光,使农村更“像农村”。

(三)呵护文化形态,真正留住乡村的“魂”。深入挖掘宝应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价值,畅扬传统文化中积德行善、教化人心的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节庆聚会、祭祀祈福、婚丧嫁娶等乡土文化,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如柳堡团庄村要重点围绕电影《柳堡的故事》,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绿色生态品牌,通过策划特色项目,打响“二妹子”品牌,开辟出柳堡红色旅游景区。修缮“二妹子”原型夏美英故居,收集其生前用过的物品农具,展示其生活情境,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和发展休闲农业,开展湿地露营、科普研习、鸟类观赏、游湖饮宴、单车畅游和鱼味餐饮等多种集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参与农业生产和劳动过程中,享受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四)强化民众意识,真正留住乡村的“神”。唤醒乡村复兴的意识和理性,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特色田园乡村,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如夏集镇果园场原为果园农场,主要从事桃、梨、苹果、蔬菜种植,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村庄形态。建议本着三个结合,即: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做美村庄记忆相结合、与做强水果产业特色相结合,打造田园风光。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举办果园场桃花节、水果采摘节提供更好的载体。加快建设田园休养中心、农耕庄园、观光农业园、水上花海、生态水上农庄、农家鱼塘、户外活动场,增强乡村游的吸引力。二是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做美花海、果香风景,设立村口标志和田园观景台,美化乡村儿童游乐场,加大民居改造力度,彰显农家特色。 三是强化田园改造。按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标准,打造绿化花卉景观。通过对水系的改造、水景观的打造、游园道路的勾串,拉长果园乡村游的时间跨度,延长游客的游园时间,留住游客。从单纯的卖“桃”到卖“树”,再到卖“生活”。四是强化景点联动。借助332省道、安大公路的连接,将果园村与盐城大纵湖生态风景区、兴化缸顾千垛油菜花基地、射阳湖荷园景区有效融合,打造桃花、菜花、荷花、菊花错季节观光带。营造 “诗意地栖居”和桃花源式的田园画卷,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生活独具韵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