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他山之石/

站内搜索:

实施运河名镇志工程 讲好扬州运河文化故事

 

作者:殷元松              发布时间:2018-05-02

大运河庚续两千五百多年,连绵三千多公里,无论从时间或是空间维度,无不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运河滋养的城市中以扬州最为耀眼。扬州的历史文化、兴衰荣辱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境内一座座城镇因运河而崛起、繁荣。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扬州运河沿线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运河名镇志”系列文化工程,讲好扬州运河故事,发挥运河的文化展示功能,推动扬州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扬州运河城市品质。

一、  运河名镇志是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最好载体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地方志便是其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之一。她历史悠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古方志诞生于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今方志起源于秦汉,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八千五百多部旧志约占我国古籍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掀起两轮修志高潮,全国累计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八千余部。她记述内容包罗万象、纵述历史,横陈百科,堪称“一地之全史”。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编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们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乡镇志、名镇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工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地要求我们把各个乡镇的人文历史记录下来。乡镇志、名镇志全面盘点乡镇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状况,追溯乡镇的历史渊源,较详细地记录现当代乡镇发展变化情况,正是为我们留住乡愁、以古鉴今的最好载体。2017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使这条千年运河承载起时代新使命。因而,以扬州为试点挖掘运河沿线城镇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运河名镇志”系列文化工程,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最基础、最翔实的资料信息,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二、扬州档案方志部门在运河文化保护方面的有益尝试

从吴王夫差开邗沟到隋炀帝开运河,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东南漕运中心、盐业集散中心与中外友好外来的重要港口,铸就了扬州历史上的三次繁荣,衍生出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是扬州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扬州档案方志部门围绕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做出不少有益探索,实施“运河名镇志”系列文化工程已具备较好的基础。

1、编制《扬州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8月,《扬州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立足扬州运河名城和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的定位,挖掘运河资源,重点抓好市域运河沿线有代表性的名镇、古镇、强镇的志书编纂”,为“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2、《运河串珠》出版。2016928日,在扬州2500周年城庆日即将到来之际,由扬州市档案局与扬州市文物局共同策划编辑出版了《运河串珠》一书。该书以运河为纽带,串连起沿线27个城市,书中既有大运河各段历史与现状的记录,也有运河城市珍贵档案的选粹,入选照片86张、档案51件,集中展示大运河变迁发展、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和大运河联盟城市档案资源建设的丰硕成果。此书是大运河沿线城市档案部门、文物部门优势互补、联袂合作的智慧结晶,是整合大运河沿线历史档案资源为社会服务的积极尝试。

3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20172月,扬州市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部署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志工作,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签订《扬州市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责任书》。会上印发了《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扬州市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会后,全市未修过志或续修年限满20年的79个乡镇(街道、区)组织启动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扬州市方志办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了三次业务培训。8月,扬州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乡镇(街道)志、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专项督查。全市建立五百余人编纂队伍、形成近千人的资料收集网络,掀起轰轰烈烈的修志高潮,堪称是“千人修志,亿元工程”。

4、推进名志系列工程。近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省志办相继实施“中国名镇志”“ 中国名街志、名山志、名水志”“ 江苏省名镇名村志”等文化工程。2016年首批15部《中国名镇志》在人民大会堂首发,反响强烈。扬州市方志办积极申报国家、省各类名志系列工程。目前,湾头镇、邵伯镇成功申报“中国名镇志”工程,《中国名镇志·湾头镇志》计划年内出版;曹甸镇、邵伯镇、湾头镇和茶蓬村入选首批“省名镇名村志”工程,计划年内完成初稿。中国名街志、名山志、名水志编纂工作研讨会在扬州召开,《扬州东关街志》作为“中国名街志”文化工程试点先行启动。

5、启动《江苏治淮在扬州(19521956)》编撰工作。“十三五”期间,扬州市编制出台了《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已被上升为省级战略。2017年初,扬州市档案局、方志办为策应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这一重大项目,启动编撰《江苏治淮在扬州(19521956)》一书,并被列为2017年度扬州市政府重点考核目标任务之一。该书将通过大量文献、图片档案展现那一时期在扬州发生的对全省治淮乃至全国治淮都有影响的大事、要事,唤醒尘封的“扬州记忆”,为今天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提供借鉴。

6、“扬州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特设“品读名镇”专栏。201610月“扬州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陆续刊发《千年古镇临泽》《古镇新城》《风物淮南第一州——真州》《仙女的传说》《水中取宝——射阳湖镇》《大运河的玉佩——湾头》《走千走万,不如棠湖两岸》等名镇系列文章7篇,多次被“今日头条”“绿杨风”等平台转载,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三、以运河名镇志系列文化工程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设想

大运河文化是动态、立体、全方位的,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囊括了东南文化、岭南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黄河文化、燕北文化、西部文化等,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潘承祥语)”,也是“运河城市群性文化”。因而“运河名镇志”系列文化工程也应是动态、立体、全方位的。

1、以“运河名镇志”为主体,形成大运河文化基础资料。大运河(扬州段)全长125公里,其间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大运河沿线申遗点有10个之多。全市80多个乡镇(街道)有的是运河名镇,有的深受运河文化影响。利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省方志办实施“中国名镇志”“江苏省名镇名村志”工程和扬州市方志办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的契机,从中遴选十余个乡镇〔每个县(市、区)12个〕在全国率先编纂“扬州运河名镇志”,而后逐步推广,形成“运河名镇志”系列丛书。

2、以运河沿线特色文化专题集为衍生品,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在“运河名镇志”基础上,围绕扬州运河城市特点、大运河文化特色,以“遗产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的角度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服务新领域,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在开发利用中,形式上更注重多元化,即可编印文集、画册等,又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推出,有条件可借鉴《苏州史记》《中国影像志》等纪录片的模式,拍摄《扬州运河名镇影像志》《中国运河名镇影像志》等。目前,扬州市方志办联合扬州市文广新局积极筹划《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编修;计划在“扬州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品读名镇”栏目的基础上编印《扬州运河名镇》(暂定名)一书。

3以地情馆和信息化建设为两翼,共享大运河文化资源。一方面突出运河地情展陈。扬州市方志馆建成于2008年,馆藏各类地方志、年鉴等地情资料3万余册。目前,扬州市方志办努力探索利用古建筑设立方志地情馆的途径,各县(市、区)方志办也积极筹划和推进地情馆建设,部分乡镇正在筹建镇史馆,从而打造乡土气息浓郁、运河文化彰显、历史人文荟萃的地情展示馆和专题展览,力争将扬州市方志馆建设成为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收藏中心、地情研究咨询开发中心、地方文化对外交流宣传中心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情馆建成后还将定期举办“大运河文化讲堂”,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另一方面突出运河资源信息化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以扬州市档案方志网为基础平台,加强全市地情网站(网页)、地方志数据库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升级,建成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地情资料网站群,实现运河区域文化的共享。

大运河是扬州人的母亲河,她流淌着的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河水,而且承载着扬州人最深沉的乡愁和绵延不绝的文脉。通过实施“运河名镇志”工程,展示沿河城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提升“运河第一城”的城市品质,向世界彰显大运河文化历史魅力和文化光辉。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