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沙龙/

站内搜索:

查秀文/庄稼的情怀·简评庄义湘《农场絮语》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23-04-27

       许是出身农村的缘故,我对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格外关注,并且有一种亲切、自然的原生感情。少小离乡,当年的那个偏僻的、落后的小村落早已旧貌换颜,但是儿时的记忆刻骨铭心,我记得家乡的每一条河流流经的方向,我记得每一畦稻田散发的清香,我记得每一幢农舍袅袅的炊烟……在我的心底,家乡是一个完整的存在,是一段珍藏的记忆,承载太多,也承重太多。拜读老领导庄义湘先生的散文集《农场絮语》,瞬间有一种如临其境、如沐春风的感觉。文风朴实、语言精当固不必说,震撼我的,更多的是 “絮语”背后的真诚和坦率,情怀和思考。关于家乡,关于庄稼,一千个作家可以有一千种表达方式,而庄义湘先生的文字告诉我们:家乡其实不需要刻意地寻找某种语言或方式表达,家乡是流淌在每个人心坎里的血液,随便一个故事,就是一粒珍珠;家乡是黏连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细胞,随意一个细节,就是一泓清泉。

寻根:农业情怀与创业勇气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相信很多人常有这样的人生困惑。但是能把人生活成如此通达透彻、斩钉截铁的人,庄义湘先生是一个特例。16年前,先生从县委办主任的位置上毅然决然地隐退,选择下乡种田,曾引起官场和舆论场一片惊诧。人们无论如何想不通,一个当过报社总编辑的文化人,一个做过县委办主任的官家人,一个原本是种地的圈外人,何以自愿辞官沉到农村办农场。岁月荏苒,16年后,先生用他的农场实践和《农场絮语》给出了迟到的答案。这本《农场絮语》,翔实地记录了他对家乡、故乡深厚的感情,对农业、农村深远的思考,对创业、创新执着的探索,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科学种田的体验和体会,浸透着他爱之切切、孜孜以往的情怀和勇气。解析这一切的根由,我以为,只有了解了先生的“心路历程”,你才能理解,超越常人的举动,绝不是一时一事的冲动,一定有其内在的底层思维和逻辑。1998年底,我有幸在先生的提携下进入报社,成为心仪已久的记者。在报社工作的几年间,先生的儒雅和随和,沉稳和严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后,我始终忘不了他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事实上,我们那一批记者编辑,一辈子感念先生,不惟是他对下属的关心和关怀,他的敬业态度、创新精神,更是影响我们一生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办报期间,先生对农业题材新闻尤为关注和敏锐,我们的报纸每年都出一大批农业经济深度报道,印象深的有稻田养蟹、荷藕产业化、高效农业、一村一品、土地流转等,其中不少重头稿件是先生亲自带队下乡采写的,并配发编者按、开栏的话甚至系列述评,对当时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启示极大。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先生用的笔名就叫庄稼。读了先生的这本书,我才觉得真正读懂了先生。经历过农村最艰难的饥馑岁月,饱受过饥饿之痛,劳作之苦,先生对农业的爱、庄稼的情、农民的悲悯,根于原生,超越自我,深沉而悠远。

叩心:农场实践与人生价值

       种过稻麦,长过杨树,尝试过稻田养蟹,摸索过藕虾混作,培育过食用菌,创办农场的日日夜夜,躬身实践的点点滴滴,先生的农场之旅鲜活生动,丰富厚重。劳作的辛劳与快乐、抢收的兴奋与焦虑、卖粮的精打与细算、丰收的幸福与烦恼……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先生在乡路上禹禹独行、矢志不渝的身影。《三份辞职报告》是本书的点睛之文,也是先生人生历程转圜的基本脉络,详尽解析了先生辞官务农的原由和动力。因为三次辞职报告的背后,都和先生的农业梦有关。早在部队时,先生就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学专业学习,积累了一些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彼时起,先生的心里就播下了农业的种子。就在他已经官至集团军后勤部政治处处长、前程似锦时,他打了第一份辞职报告,要求转业下乡工作。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先生又打了第二份辞职报告,尽管未获批,但他投入农业实践的心愿日笃。第三份辞职报告则是在县委办主任任上,这个常人看来炙手可热的位置,仍然没有改变他情牵农业的初心。这一次,他如愿了,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之久的农场生活。这一次,他圆梦了,人生活出了别样的精彩。《麦收之后》、《今夏无烟》、《农场冬夜》、《采蘑菇》等一批极富画面感的生活体验,于无声处,润人心田。从麦苗的生长拔节,到稻谷的抽穗成熟,从农场的隆冬之夜,到田垄的春种秋收,小小农场,年复一年地演奏着人与庄稼和谐共鸣的交响曲。《老家的天际线》、《秸秆情仇》、《可喜的失而复得》、《扣饭》、《村头的路》、《村边的桥》、《河边旧猪圈》等看似怀旧忆苦的文章,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惟是种植模式、产量效益层面,更重要的是农民心理、思想、精神的变化。先生的文章中多次出现爷爷的故事,看得出,爷爷的言行对先生的人生选择影响很大。但在我看来,先生笔下的“爷爷”更像一个喻体,代表着爷爷辈的那一代农民,他们勤劳朴实、善良智慧;他们直面苦难,不屈不挠;他们务实的生活态度可圈可点,可亲可敬。无论是回忆传统的农耕文明,还是叙述当下的科学种田,先生立足农业母题、关注农业走向的思虑,都给我们很多启示。

思考:农业走向与哲学视野

       囿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囿于现实生活的苦痛和挣扎,当下文学的寻根意识越来越淡化,功利和实用主义愈加趋鹜,直指生活的鸡汤多了,直抵内心的反思少了。先生的《农场絮语》,既有个体的体验,又有岁月的积淀,既有时空的维度,又有时代的跨度,既体现农业走向的哲学视野,又饱含农业文明的辩证思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不懂化学难种田》、《木耳之路》、《熟悉秉性长好稻》等农业实践,揭示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为啥一年就散伙》、《利己不损人,能做到吗》、《老实不无用》、《老夫的纠结》等灵魂之问,发出了直击人性的深省。《矛盾面前见本事》、《平衡木上你能得几分》、《明天我在哪一层》等哲学思考,散发着鞭辟入里的乡野智慧。《学费花去了一万斤蟹》、《为什么蘑菇只长了一年头》、《长芡实为什么败走麦城》等创业体验,反思逻辑上的得与失。絮语不絮叨,说理不说教,一本《农场絮语》,观照出当下农业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形态与质态、阵地与阵痛、思量与考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重要一环,从国家到地方,每年的1号文件都事关三农。放眼这些年农业农村变化,走过的是文明转型、文化变迁历程,折射的却是一个伟大时代飞跃嬗变的光影。但是农业发展的过程,仍然充满了艰辛与坎坷,还面临着青壮劳力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差、科技水平落后等诸多方面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难题。特别是土地流转后,虽然出现了不少规模种植的农业大户,但距离复合型、集约化、高质量的农业农场模式还很遥远,距离定制农业、高效农业、智能农业、共享农业的现代化农业还很遥远。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想,这大概也是先生出这本书的题中之本义吧。感谢政协文史委独具慧眼,更感谢先生洞穿农业未来的慧眼。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