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春节前夕,经过数年建设的老东门商业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对外开放,历经沧桑的老东门再次迎来繁华盛景。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谨列老东门历史大事以记之。老东门居民王荣华2025年6月。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
安宜县在白田铺建设新的安宜县城,始有宝应老东门街区。老东门街区位于今宁国寺至苏中路之间的东门大街一带。唐朝的安宜县城南西北三面环水,东门是县城进出要道和商贸发达的街区。
公元637年(唐贞观十一年)
老东门北侧建宁国寺,原名宁国教寺,后易名宁国禅寺,大雄宝殿匾额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
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唐朝诗人李白策马进出老东门,写下了《白田马上闻莺》一诗。使老东门外“柳岸闻莺”处(今闻莺新村)成为宝应历史上的著名景点。
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
老东门内侧五圣庙门前市河采桑沟上建瑞芝桥。
公元1215-1218年(宋嘉定八年至十一年)
始建宝应土城墙,宝应县城始有城墙和东城门。
公元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
夏季发生水灾,城墙和东城门损坏。
公元1253年(宋宝祐元年)
抗元名将李庭芝修筑加固宝应城墙,老东门得到修筑。右图是宝应博物馆收藏的刻有“宝应军(1238-1279)”的宋代城墙砖。
公元1276年(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
南宋驻守宝应官兵投降元军,开东门等城门迎元军进城。老东门见证宝应进入元朝时代。
公元1350年(元至正十年)
县城土城墙外包砖,东门与南门北门一起增筑瓮城和水门。宝应始有砖城墙,老东门始有瓮城和水门。
公元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
宝应城墙被朱元璋下令拆除,城砖被运至淮安筑城以抵御元军。老东门遭破坏殆尽。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
瑞芝桥西(现人医旧址)建真武庙,乾隆年间改名福寿院。同年,老东门内侧(今宁国寺处)建城隍庙,庙门前立“代天隲民”牌坊,宝应县城隍被封为忠佑伯。下图为1932年城隍庙前的“代天隲民”牌坊。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九年)
东瓮城外街南建官服预备粮仓三间,后称积谷仓。
公元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
老东门内建校场训练民丁防御倭寇,有演武厅三间、将台一座、牌坊一座。
公元1556-1557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重建宝应土城,次年遭倭寇摧毁,老东门亦被毁坏。倭寇退后,在旧城原址上建新城,老东门街区及城门得以重建。新城比旧城小三分之一,东门西移后东门外唐宋东城故址称为“古城”。下图为《宝应图经》关于东门古城的记载
公元1558—1559年(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
朝廷批准宝应用砖包土墙砌城墙,当年九月兴工,次年四月告成。宝应新城设置五座城门,城东门命名为宾曦门,并增开小东门便益门、设置水关利涉关。同时在城墙上设立观察敌情射箭御敌的镝台,使当年来犯倭寇未能攻入城内。
公元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
明万历十三年(1585),小东门便益门被堵塞。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
官府堵塞县城东北隅水关并将水关移于东门南侧,名利涉关。右图为《重修宝应县志》关于东门利涉关的记载。
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
郯城大地震波及宝应,老东门东南城墙角崩缺数处,后陆续修葺。
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
翰林院侍读乔莱回乡于老东门内北隅建“纵棹园”。
公元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
吏部尚书朱士彦捐钱一万九千余缗(一千文铜钱为一缗)并参与劝捐修补城墙,城东门首次更换为裹铁皮城门和石门槛,城楼上塑造关羽像一尊。门内建兵房一间,派兵丁轮值维护治安。
公元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
十一月,清道光帝为老东门北侧刘猛将军庙御书扁额曰“福佑康年”。
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
重修始建于清初的静修庵。镶嵌在静修庵东西山墙上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金刚经》全文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公元1882年(清光绪八年)
重修县城五门城楼,东城门及其宝应城墙得到大规模修葺。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
六月大雨,老东门城墙南、北两侧同时崩缺各数十丈,长期无人修缮。后数年内东城门楼、兵房也坍塌毁坏。
公元1943年
夏,宝应县中学选用东门城墙根外的积谷仓首办高中部。
公元1956年
宝应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迁入东门大街福寿院旧址(东门大街1号),次年建成宝应县人民医院。
公元1958年
老东门地区开始全面改造,在纵棹园旧址上建成“宝应县人民公园”(1982年恢复“纵棹园”原名);拆除古旧城墙,历时743年(1215-1958年)的老东门古城门、古城墙完成历史使命。当年在老东门城墙旧址上(东门大街146号)迁入县化工生产合作社组建起宝应电器厂。此后,老东门地区又陆续建起砖瓦厂、开关厂、柴油机厂、机械厂、仪表厂、无线电厂、鞋帽厂和粮库等企业,逐步成为县城重要的工业集中区域。下图为解放后古城墙拆除前的宝应城区图。
公元1967年
淮六线(S247)东移环绕县城东郊,“东门古城”旧址改造成环城公路。县政府在老东门外征地15.4亩新建宝应汽车站。老东门成为交通要道。
公元1993年
在老东门城隍庙、万寿庵旧址上易地重建建宁国寺,至2005年建成。
公元2025年
2000年以后,老东门地区的企业陆续迁出。2020年县政府规划建设宝应老东门商业历史文化街区,2025年春节前夕建成并对外开放。
作者系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