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调研报告/

站内搜索:

加快区域均衡发展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关于全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县政协专题调研组              发布时间:2010-05-31

根据年度工作总体安排,县政协从4月中旬起,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上门走访、实地察看、小型座谈、征集意见等方式,对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在广泛讨论、认真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具体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强化领导,狠抓落实,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县在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作了大胆的实践,特别是去年国家、省市强势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教育新政”以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逐步加大,措施更加强化,使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1.建立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组织程度。近年来,我县制定了《宝应县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宝应县城乡教育质量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对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县政府印发了《宝应县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县教育局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导推进素质教育,还出台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的意见》等文件,坚持不向学校、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促使全县中小学从严规范办学行为。
  2.增加投入,改善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全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仅2009年,在城区,投入1450万元,建成白田小学,改造安宜初中,并启动开发区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在农村,投入4900多万元,完成9个农村学校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和28个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同时投入2700多万元,支持范水高中、曹甸高中按四星级高中标准升级改造。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1600多万元,新增一批信息化办公设备,新创市数字化校园18所。新创省优质幼儿园9所,省实验小学7所,省级示范乡镇社区教育中心1个,全县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放大。此外还设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安排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奖补资金等。
  3.推进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2007年,教育局提出将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到学校内涵发展上来,各学校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文件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好上好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斥资2千多万元建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并将改造升级为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推行学校“双值导、周点评” 制度,强化课程计划的执行力。开足体艺课程,率先进行义务教育段体艺2十1项目实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校本教程富有个性,校园文化各具特色,促进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我县先后被认定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被授予幼教工作先进县、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县和省学校卫生工作达标县等称号。由于诸多原因,我县的教育均衡化工作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现实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对于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惯性力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择校现象带来县城优质学校办学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全县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相对趋向或集中于少数优质学校,择校现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县城重点学校施教区学生数量大增,造成学校原有校舍场地及配套设施与学生数大量增加的矛盾加剧。如桃园小学,学生数已达到3千多名,生均占地只有2.65平方米,而省定标准为生均占地10平方米,每班平均达60多人,远超省定45人标准,特别是随着周围几个大型住宅小区的开工建设,儿童入学的压力更为突出。安宜高中学生数达4千多人,班均61人,辅助用房和设施严重不足。学校规模偏大也带来管理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许多学校规模偏大但门口没有空间,进出校园拥挤带来交通上的安全隐患。
  二是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由于择校现象的存在,农村学校优质生源严重流失。许多农村学校长期没有年轻教师的补充,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年龄老化。一些乡村小学教师大部分在45岁以上,有的学校甚至50岁以上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导致教学理念不新、教学效率不高。专业教师缺乏,直接与素质教育相关的音体美教师更成了稀缺资源。一些村级幼儿园设施简陋、教师素质偏低。
  三是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不够浓烈。虽然加强了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和“教育新政”的贯彻,但仍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招生体制机制缺乏更科学的办法,带来不少学生家庭对推进素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不透、能力准备不足,实施的效果折扣较大。从社会上看,还未形成重视素质教育的浓烈氛围,对素质教育提供的资源不多,支持的力量不大。
  教育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的“最伟大的工程”。只有加快区域均衡发展,才能使每一位少儿同享阳光雨露;只有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茁壮成长。加快区域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既是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必然抉择,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围绕如何加快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组织力度,致力均衡发展,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始终把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每一位学生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作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的重要内容,在办学方针、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上实行根本的转变。一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教育布局。要加大城乡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按照“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相统一,办学规模与教育效益相协调,相应集中与就近入学相结合”的要求,根据区域功能划分、城市化进程、村庄动迁等调整情况,采取合并、新建、改造、撤销等多种形式,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点,明确永久性保留学校、过渡性保留学校和撤并学校。对城区中小学校的布点,必须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适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新形势,综合考虑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分布特点和交通状况等要素,超前规划调整城区教育布局,为今后一段时间的教育需求留下适度的发展空间。二要坚持弱者优先、硬化教育投入。县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巩固和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通过实施县乡联动,在逐年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坚持不渝地始终把教育经费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重视加强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及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等教育设施建设,逐步消灭合格学校的空白地带。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捐赠。三要坚持公平均等、强化教育服务。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条件”的目标,加快构建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将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作为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基础工程,不断提高组织程度,加大考核力度,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
  二、加紧资源整合,统筹师资力量,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城乡素质教育之间的不平衡性,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方面的差距。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校长和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培育,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尤其要高度重视抓好以校长为重点的管理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头人,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个好学校。要对全县的校长队伍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排队,分类进行送外培训、挂职跟班、公开竞聘、校际交流、严格考核,推动更多的优秀校长、名校长不断涌现,引领素质教育不断前行。另一方面,要把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引导、以强带弱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推动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一,要抓好以龙头牵引为重点的行政推动。以优质规模学校为龙头,以优秀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结对、对口支援、参与管理,实施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以优促差,放大优质学校的管理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还可积极尝试组建教育共同体,构筑“理念共享、办法共享、成果共享、考核一体”的联合机制,即一个优质学校领办一个或多个薄弱学校(或一个学校多个校区),实行一个头管理、一体化运作、捆绑式评价,教育共同体内老师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评。同时,完善和提高送教、支教、示教工作水平,还可探索将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安排在城区优质学校跟班“镀金”,然后带着先进理念和办法去农村学校“发光”。第二,要抓好以提高待遇为重点的政策驱动。要制订长效的政策规定,对家在农村的教师和到农村任教的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尤其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有职级、生活上有待遇,调动广大教师投身农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评聘教师职称,要有在农村任教或支教一定年限的硬性规定。在教师学历教育、送出培训的名额上,要向农村学校倾斜。第三,要抓好以弘扬师德为重点的精神鼓励。教育也是品德和爱的艺术。要通过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以德育德、以爱育爱”德育理念引领下,构筑起广大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体系,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树立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和教有所成的成就感,把“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第四,要抓好以合理配置为重点的有序流动。按照“公开招聘、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县级教师管理中心,把教师的学校所有制变为教育行业共享制,把教师流动的行政调动制变为从教育需求出发的定期派遣服务制,定期实行城乡换岗、骨干教师轮岗,使教师能够按照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得去、出得来。同时,要理顺民办学校与公办教育的关系,使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加快提升内涵,实现教育转型,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活力源泉。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科学的人文管理为保证,以课堂教学为关键,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创建特色品牌学校为动力,加快教育内涵发展,使全体学生“同在蓝天下,雨露共成长”。一要确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社会教育基地、农村实践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结合宝应的历史、人文、产业特点,发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校本教程的编写,使学生在个性教程中体会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融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中探求创新、活跃身心。二要加快教育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基点,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教育内容、达成国家规定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积极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着力引导学校以升学竞争向办学水平竞争转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严格按照就近入学的要求,严令禁止任何学校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积极向上建议改变以科目分数作为高中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探索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双项考核,体现“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要求。依据对乡镇和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结果,确定热点高中指标生的录取比例。三要切实推进教科研改革。严格教学常规、教研、听课评课、教学限时等制度,以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倡导和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堂的高效性,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兴趣、增强能力、激发动力。对于重要教研课题,组织集中攻关、选点试验、区域推广,不断把新的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教育常规。四要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检查机制,加强对学校办学的督导、考核和监督。将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纳入到对学校的有关评估和表彰奖励之中,纳入到对校长、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之中,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加强专业督导和兼职督导相结合的督导队伍建设,经常开展专项督导、随机督查、现场督察,进一步强化督导问责。聘请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等各方人士担任监督员,提高对教育质量和办学行为监督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加强社会联动,融合“三位一体”,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强大合力。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浓烈氛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素质教育,合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着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打好素质教育的“组合拳”。通过有效运行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特色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教学等方式,使家校在互动中增进了解,产生共鸣。全社全都要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尽职尽力。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教育先进典型,展示优秀教师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文化、文联等部门要积极帮助学校开展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把地方特色文化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的清理整治,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公安、安监等部门还要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稳定,切实保障师生的人生安全。通过“三位一体”工作体系的有效融合,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趋同、教育理念融通、教育过程协调、教育资源共享。其次,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对文化辅导和艺术培训等各类社会力量办学行为,要严格办学许可和管理制度,从事社会办学必须申报办学许可证,从业教师必须具备任职资格。教育、文化、工商、物价、消防等部门要联合对社会力量办学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针对办学条件、办学方向、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收费标准、校舍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通过规范引导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使之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第三,要关爱弱势生源的健康成长。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凡符合有关政策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均应接纳入读。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制度,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组织、动员和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学生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完善学校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办好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让大家用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