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经调查,我县共有6至15周岁留守儿童12019名,占全县儿童四分之一。在农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更占到70%左右。
一、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辅导,学习成绩偏差。我县87.5%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和监督力不从心。抽样调查显示,80%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二)缺乏严格管教,行为习惯滑坡。由于平时溺爱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排斥长辈;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荒废学业,进游戏室、泡网吧。
(三)缺乏亲情关爱,心理问题突出。调查显示,全县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几年才回来一次。亲情的失落致使他们生发孤独感,心理失衡,表现在性格内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等。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四)缺乏全面保护,安全隐患较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自护能力弱,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由于有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很容易走上歪路,据县公安局、法院等部门反映,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其中留守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县教育、司法、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已采取一系列行动,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一部分学校专门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有的镇推行了“代理家长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亲情的缺失;部分乡镇由妇联牵头,建立了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有的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全日制封闭寄宿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然而,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无论在认识、工作机制及工作的覆盖面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缺乏系统性,缺乏平台和龙头;有关部门履职没有到位,整体工作合力上有待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还不够扎实有效等。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增进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广泛共识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县还有4600名留守儿童未得到结对帮扶,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把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务求实效。
(二)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1.政府支持为龙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
2.学校管理为主体。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和管理,建立动态的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建立家长、监护人联系卡,及时掌握儿童及其家庭的情况,对他们的困难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促使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3.家庭监护为基础。农村社区、劳务单位要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尽可能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确定合适的监护人。家长、代理监护人要多与学校联系,参与、支持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4.社会帮扶为合力。司法、公安部门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守法、守纪意识,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卫生部门要注重加强为留守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妇联要常年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开展“代理家长”帮扶结对活动,倡议和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团委应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逐步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网络。
(三)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活动
学校要继续深入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得到老师的帮扶,将结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向社会聘请心理教师。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对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指导委托监护人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扩大志愿者队伍,鼓励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参与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倾注真情,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