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大会发言/

站内搜索:

以城带乡促互动 推进文化一体化

 

作者:文体新闻组              发布时间:2009-01-0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为主题,全面描绘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广大农村和农民的一大福音,也是对各地党委、政府的内在要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础在城乡平衡,重点在行为改变,核心在文化融合。怎样发挥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城乡观念的对接、唤醒农民潜在的热情、激活沉睡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思考。
  从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队伍基本稳定、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开展,近三年,农村文化站建筑面积增长近一倍,图书藏量增长60%,还建有村文化室125个,农家书屋近百个。农村文化建设的面貌确实焕然一新,为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讲,对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和县城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设施不够配套、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可用文化资源相对较少、文化市场开发滞后。造成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存在偏差、镇级公共财力不足、农村文艺人才缺乏甚至出现断层、不少农民文化消费意识比较淡薄。而县城文化,不仅拥有县级财力的有力支撑,还拥有各部门、单位的合力支持,与农村相比,无论是文化设施、文艺队伍,还是文化氛围、市民的文化素质,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我们觉得,要加快推进全县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做到统筹全县城乡文化发展,而“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互动、成果共享”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围绕“县城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打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以城带乡促全局”的要求,就如何充分发挥县城文化的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送文化下乡”的组织程度,让城市文化真正在农村“安营扎寨”。通过统一的组织协调,使“送文化下乡”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由难得一见变为经常能见。一是建立“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制定每年“送文化下乡”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送文化下乡”的重点和目标、任务,改进“送文化下乡”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促进县城文化多下乡、常下乡,使“送文化下乡”活动正常化、规范化。二是发挥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作用。县剧团要常年深入镇、村、场头、厂区演出,不断丰富演出曲目。提高演出质量;电影公司要多组织科教电影和农民喜闻乐见的影片到村放映,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精神食粮。三是要扩大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参与面。吸收农村民间艺人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吸引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参与文艺表演,这样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同时,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及文艺团体联络,争取他们到我县乡村送文化、播文化、育文化。
  二、加强对农村文化的结对帮扶,让农村文化真正“生根开花”。发动县城机关事业单位和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支持农村文化发展的合力。主要实施“三个结对”:第一,机关部门结对帮扶。要组织和发动县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施“文化共建”工程,形成扶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合力。文化帮扶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也是各部门的事,各社会力量都应参与到文化帮扶工作中去,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设施配套、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团队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建议宣传文化部门拿出具体结对帮扶方案,通过组织全社会参与,同心协力去治理农村的“文化沙漠”。第二,文化单位结对指导。要积极发挥县城文化单位专业人才的才智,组织一批骨干和镇村挂钩,开展文化指导工作,在艺术生产、活动开展、剧本曲目、素质提高等方面给予具体辅导,并把他们为基层服务的绩效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尤其在文艺创作上,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善于启发和运用农村民间文艺人才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共同挖掘开发出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第三,县城社区结对互动。选择一部分县城社区和行政村进行结对联系,按照“优势互补、因地制宜、互相促进”的原则,以社区到农村演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走下去和请上来的办法,开展文体节目互动、文明创建互学、城乡居民互助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城乡结对,让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不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而且让农民从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通过城乡结对,形成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新载体、展示城乡文明的新舞台、扩大城乡交流的新通道。
  三、扩大县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让农村文化真正享受“阳光雨露”。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因此,县级公共财政有责任、有义务支持农村文化发展。一是要设立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建议县政府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和奖励基金,用于补助大型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村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和争创特色文艺品牌。二是要建立农村文化产品政府采购体系。对戏剧到农村演出和电影到农村放映,要制定专门的统筹政策,可由县、镇政府每年定向筹集部分专项资金,采取由政府购买或补贴文化产品等方式,将经费根据演出和放映场次核定给剧团和电影系统,为农民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剧团和电影系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演出质量和放映质量上来,以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除了送书、送戏等传统项目外,还要努力嫁接新兴文化载体。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积极采取共建方式,加快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使县、镇文化单位逐步具备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文化服务。
  四、适应建设新农村的时代需求,让广大农民真正共享“文化大餐”。首先,要注重研究农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组织文艺创作骨干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从适应农村人群结构变化、农业生产季节性规律出发,多创作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使农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其次,要努力让农村特色文化“老树开新花”。对全县各镇特有民间文艺形式,要因势利导,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保护农村文化特性。对锣鼓车、蛤蚌舞、三人花鼓、十番锣鼓以及硪号子、秧号子等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又面临失传境地的艺术形式,要组织文艺界专业人士加以深入挖掘、恢复、提高和包装,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品牌。大力创建“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培植“一镇多品、一村一品”,使农村特色文化更显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第三,要通过举办全县农民艺术节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农民艺术节是农民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农民主演的形式,每隔三年左右,举办一届农民艺术节,让农民欢度自己的文化节日,把农民艺术节办成农民展示自身形象、相互切磋技艺、歌唱美好生活的重要品牌。通过各类民间艺术比赛,大力推进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完善。
  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和谐社会的粘合剂。我们相信,只要重视了以城带乡、加快推进文化一体化,就一定会使城乡统筹发展的“快车”快马加鞭,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明天。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