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沙龙/

站内搜索:

老街古巷系情怀

 

—关于古城保护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宝应政协              发布时间:2012-09-10

翻开航拍的宝应城区地图,那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巷密如蛛网,交织出安宜古镇昔日的繁盛景象。条条小河蜿蜒曲折襟带其间,座座小桥如虹卧波沟通往来,更添几分灵动秀美平安宜居的雅韵。如果把老街古巷比作古城的骨架,那么河水清流则是她的血管,而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众多古民居的房舍庭院,便是组成古城肌体的细胞。古往今来,其中的居民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继承源远流长的文脉,绵延千载直到当代。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翻阅古代存留的断简残篇,辨识雪泥鸿爪的历史遗痕,回望那渐行渐远的岁月,大胆提出,以抢救姿态保护和利用老街的要求。
      一、历经千年风雨的老街古巷
      《宝应历代县志类编》载。老街有:县前大街、学前大街、迎秀大街、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东门大街、城隍大街、东岳庙街、痘神庙街、鱼头街,以及大石头街、西街等近20条街道。古巷有:堂子巷、姜家巷、东三元巷、西三元巷、朱家巷、李府巷、官巷、发财巷、古董巷、蔡家巷、不见天井巷、乔家巷、东槐树巷、西槐树巷、核桃树巷、一人巷、一寸巷等数十条,以及铁桥口、牌楼口、磨子口、井巷口、鱼市口、罗巷口等介于街和巷之间的行人出入通道。老街上货分南北品种不同的店铺商号一字排开对面相望,古巷门堂有别、楹联各异的人家宅院、墙体相连、互为依托。更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人故居散落其间。早、可以追溯到汉魏隋唐,迟,也要顶到晚清民国。这些前人留下的设施,不但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显示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老街古巷承载着历史文明
        宝应位于苏中之中,史称古邗沟的大运河穿境而过。她汉侈鱼盐之列、隋通  泗之流、唐夸转般之术、宋画平分之策(原泰山殿楹联)明清之际文化昌明市井繁华,更使这“江淮冲邑•宝名区”尽显卓而不群的望县风 。这样如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以及吴头楚尾特有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古民宅建筑上,既不似齐鲁徐海的雄奇伟俊,也不失徽皖苏杭的清雅优美。虽然由于时代变迁王朝更迭,上上下下的流行之素,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她总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表达本地人的秉性、气质、智慧、修养和追求。
     1、清官摇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过读书求取功名、踏上进士之阶,是知识分子们的最高目标,也是唯一出路。明清两朝、宝应出过54名科举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俱全。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或做过老街古巷的居民,也无一人是走出书房走进牢房的贪官污吏。明九江知府朱曰藩任满归里之时,船上仅“载图书数篇而已”。清朝的王希伊“三任曰水,两袖清风”。驰誉江淮的朱、刘、乔、王等以科举显荣的家族,都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造就一代又一代以文章名世,讲究操守的清官廉吏。有人说宝应古代的城内外多是矮屋小院,极少高楼大厦,这正是他们主张内敛简约平和淡定,摒弃奢侈豪华张扬炫耀的结果。今天,我们更应该感谢他们,没有给家乡和后代留下骂名。
     2、人文荟萃  在宝应,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经学家刘宝楠、梨园泰斗高朗亭等,也因名载《辞海》为大家熟知。其实还有好多历史名人,应当被我们记住。像孟子之学的开创者刘永澄,有“小朱子”之誉的王懋竑,得朱子心传者朱泽沄、扬州府通儒刘台拱、传注功臣朱彬、创建广经论的刘恭冕,通汉宋之邮的成落镜、志于平天下的王源、号称领先世界的张肱,以及画家陶成、刁锐、陈务人,才子朱应登、吴敏道、陶  、吴曰鼎等人,都以丰富的著述和卓越的建树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老街古巷都曾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
     3、民俗之乡   宝应的民间故事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年蒲松龄游幕之时,公余曾撷多篇,后来写入《聊斋志异》。其实老先生只是窥得冰山一角而已。宝应的民歌民谣亦如水乡浪花。其美其多,难以尽数,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法一展歌喉,同样会有技压群芳、满座旨惊的艺术效果。宝应的民间舞蹈姿势优美,每年都在节庆或庙会上多次展示,特别是作为淮剧曲调起源的西路“淮蹦子”,它与徽商带来的徽调相结合,逐渐流传到里下河地区,从而形成淮剧。旧时宝应的孩子大多数人家是“不学生意,即学手艺”的古训世代沿袭,使得各种能工巧匠的技艺得以流传,这既是广大平民籍以谋生的职业,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组成古老街景的重要元素。
      三、保护老街古巷的建议
    1、恢复老名    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一些沿用几个朝代或古人颇费心机形成的街巷名称被随意改动。不但被坏了传统习惯,还造成许多麻烦。文革后拨乱反正,不少恢复了,这很好,但还有少数依然如故,显得很不协调。例如:南起发财巷,北至堂子巷的保护巷,早先因公安局设在那里而得名,如今公安局已迁走多年,还是用老名“花圃街”为好,北起叶挺路,南至东门大街的军民街,办在人武部大门口所致,如今其大门早就面北而开,恢复“痘神庙街”的名字多好,即有古气,又让古代记住那曾经肆虐近两千年的天花,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绝迹的,与发财巷垂直的东进巷,使原名具有水乡特色的“鱼头街”失掉了,太可惜!与堂子巷垂直的上游巷,顾名思议,让人想起到“大跃进”时代,此巷原名“问柳”,出自杜甫的《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成小队出郊垌,寻花问柳到野亭”。说的是玩赏春景,并非妓游乐。应当还原为“问柳巷”,不让诗史名句的原意被歪曲。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为老街古巷正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
     2、成片保护。叶挺路段以南,东起中大街和南大街,西至运河堤,在这片区域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康熙字典主要编纂者刘师恕故居及旧时宝应十景之一石牌坊,经学家成蓉镜及其子民族英雄成肇麟故居,清首任驻台大吏王凯泰故居,朱士彦三兄弟三进大宅第、古同松药店、书画家陈务人和革命烈士陈处泰故居、十方庵、宝塔根、古字官建筑群、朱方的公宗司,广惠桥、嘉定桥等。北起铁桥口,南至南城根路的中大街和原名为迎秀大街的小南门街,此外,位于城北牌楼口南侧的乔家巷,亦有许多现状尚好的古宅连成一片,加之为纪念戴程氏和名医古履和两位百岁老人而立的百岁坊也在其中,亦具成片保护价值。
     3、重点保护。在古城区,即历史悠久亦体量较大的建筑群、散在各处的名人故居和名胜古迹,当列为重点加以保护。它们是:(一)姜家巷13号的非正刘氏五之堂;(二)保子巷8号的毛家当铺;(三)西灯笼巷内的杜家大院;(四)卢家巷28号的经学家刘宝楠故居;(五)磨子口7号的民国慈善家孙  故居;(六)原商业医院东侧的宝应学派领军人物王懋竑故居;(七)叶挺路115号大众电脑院内的原宁国寺蝴蝶厅;(八)东门大街喁巷西铡的静修庵。此外,位于古学宫附近的状元王式丹故居和古城北门外的梨园泰斗高朗亭故居,必须尽快考定,如果等到房倒屋塌之时就来不及了。
      四、维修古代民的具体要求。
        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院仪三教授撰文提出,保护文物不是整旧如新,而是要益寿延年。为使老街古巷恢复原始风貌和传统业态,在制订维修规划时,一定要请由当地文史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参加研讨,并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验收。首先要将沿街巷的杆线入地,消除水泥和铝合金建筑材料的外观,铺设条石作街面和实木板门,形成古色古香氛围。维修古居应做到如下几点:
     1、修旧如旧。必须由具备此项资质的古建筑队施工,所用材料的质地、款式、格局等,应与原貌保持一致,保持其原真性,以防把不可再生的老古董变成假古董。
     2、改新如旧。在时代变迁中,古民居周围出现一些现代建筑是常见现象,但要作适当改造。如西式平顶改为中式尖顶,对屋顶和山头檐角按明清风格装饰,水泥墙壁可贴上如古砖外形的材料,让人看得顺眼。
    3、建新如旧。古民居附近的一些破旧又没有保护价值的房屋,经有关方面论证和批准后,可在原地重新翻建,但新房要和古民居风格相似,外观以古旧为止,千万不可让那些看来格格不入的“平房”在古民居周围出现。
    4、内新外旧。古民大多低矮破旧,远离闹市大道,不但给其中居民带来许多不便,生活质量也低于现代楼辟的居民。为使老街古巷不被人们冷落,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使之更名适宜人居,做到外观古得经典,内部新得现代。
        老街古巷,是构成古城风貌的主体。为使古民居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应出台一批有关政策,确保居民百姓不受损,那些微利的传统技艺者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样,保护措施才得真正落实。为使老街古巷益寿延年,当代人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她的忠诚守望者,在加快建设开放宝应,创新宝应,生态宝应,幸福宝应进程中,让老街古巷承载的灿烂文明,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