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站内搜索:

《珍珠塔》与宝应乔家

 

作者:梁鼎成 马俊慧              发布时间:2012-10-26

清康熙六年(1667),宝应人乔莱(1642-1694)考中进士,后来试博学宏词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少年得志,好不荣耀!富甲一方的乔家大兴土木,营造宅第园林,家人进出的通道亦被称为官巷。堂堂的乔府当然要面南,于是大门便设在横贯全城东西的宁国大街(今叶挺路)上,门厅名曰:来鹤楼。此楼飞檐斗角,气概非凡,曾是装点宝应县城风光的一景。康熙四十五年,乔莱之子乔崇烈(1661-1721)又中进士,由于乔莱之父乔可聘(后人称乔巡按)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乔家祖孙三代都是春闱金榜题名,在宝应城乡传为家弦户诵的美谈。
        康熙帝玄烨大兴文字狱,天下士人遭殃。桐城(今属安徽省)的戴名世因《南山集》案发,1713年被杀,牵连遣戌者甚众。曾经馆于乔家的桐城派古文大家方苞下狱,后来成为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1698-1768),全家未能幸免,父、祖被流放塞外。后来,屋无一椽的他流徙到金陵(今南京),借居清凉山僧寺之中。
        一年隆冬,方观承欲上京赴试,来到宝应,想寻求嫁给宝应乔家的姐姐接济。他囊空如洗,穿的棉袍子破得挂出棉絮,因无内衣,只得用绳子束腰。鞋子没有后跟,前头露出大拇哥,满脸尘垢,形同乞丐。他来到乔府门前,只见屋宇森严,大门两旁仆人伫立如鹄。他想进去,又犹豫不决。仆人喝问干什么的,他说想找亲戚。仆人嘲笑他说,我们的主人怎会有你这样的亲戚,你大概是想进去偷东西的吧?他自惭形秽,怕让姐姐丢面子,徘徊个把时辰后,最终放弃了登门求见的打算。年关将近,冷风刺骨,方观承饥寒交迫,茫无头绪地踱到芦家巷口,见一肉案,那年迈屠夫每做一笔生意,都请对面店铺里的人帮助记帐。办年货的人多,生意也特别好,来来往往非常麻烦,他见状不禁笑出声来。那老者听见也不气恼,仔细打量后,就请方观承帮助记帐,并说记得好请你喝酒吃饭。他没推辞,到底是书生,案上的肉刚剁下来,账就记好了,笔笔毫无差错。老者非常佩服,说想不到笔比刀快。收摊后赶紧把方观承请回家,招呼老太婆好酒好菜招待,晚上还留在家中住宿。次日清晨继续随同卖肉,中午一道回家。这样过了五天,已是除夕,又被留下过年。大年初一方观承刚睁眼,发现床边放着崭新的蓝布棉袍和新鞋、新袜、新帽,原来的旧衣裤也缝补得整整齐齐。这些应该是老俩口独生女儿的精心准备,方观承十分感动。道谢后换了个里外一身新。正月初六他要辞行,老者说,我没字墨,但识得人,你满腹诗书,如今是龙困浅滩,我不敢圈住你过平常人的日子。想再留你几天,因为我们宝应城元宵节很热闹,等正月十五晚上看过玩花灯再走不迟。临行之时,老者送他几千文铜钱作盘缠,并备酒饯别。方观承北上后,曾有过几封书信,后经人举荐,随定边大将军福彭挥师计伐准噶尔,就断了音讯。等到班师回朝,被实授为内阁中书后,方观承派员来宝应寻找故人时,老俩口已去世很久,那女孩也不知嫁往何处了。有一年乔坚木进京,去保定看望身为直隶总督的舅舅方观承。为勉励外甥,这位舅舅回顾了年轻时穷愁潦倒的宝应之行和绝处逢生的奇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穷不心慌、贫不失志”的人生哲理。
       方观承宝应寻亲的故事,最早见于宝应名儒朱彬(1753-1834)所著《游道堂集》。朱彬是乔家的姻亲,还是同居宁国大街的近邻。再则朱彬出身名门,向以道德文章称著于世,是不会为此而虚构或妄言的。若干年后,周恩来的表哥陈式周(1882-1954)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版的《比登楼笔记》中,也曾根据朱彬的记载,原原本本地记述过此事。看来宝应乔家与方观承的关系以及方观承的宝应之行,是当时宝应城乡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还衍生出一部警世、劝世、骂世,感人至深的戏曲《珍珠塔》来。
        据《辞海》记载:《珍珠塔》,“全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又名《九松亭》,长篇弹词。清人作。后经周殊士、马如飞等人增补。写宰相之孙方卿家道没落,向姑母借贷,受到凌辱。表姐陈翠娥暗赠珍珠塔,并由其父将她许配给方卿。后方几经周折,考中状元,乔装道士,唱道情讽刺姑母。最后以‘夫贵妻荣’的大团圆为结。”这桩发生在里运河畔宝应县城的故事,飞越长江天堑,化作委婉清丽的吴侬软语——苏州弹词了。原因何在?是贸易的商贾和谋生的平民,带去方观承绝处逢生、命运沉浮的传闻,丰富了姑苏街坊茶余酒后的谈资,还是恪敏公由布衣寒士而飞黄腾达的人生经历,让底层百姓以为苍天自有开眼之时。这些,使弹词艺人激发灵感,产生冲动,或文笔书写,或口头拚凑,逐步敷衍成篇,变为日常演出时说唱的脚本。应当说,对原有素材作补充和发展,是符合文艺创作普遍规律的。然而如影随形,万变不离其宗。
       方观承政治上串红,在清雍正朝后期至乾隆朝前期,应是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之时。可能就在此后不久,苏州弹词《珍珠塔》应运而生了。后来,山阴(今绍兴)周殊士认为《珍珠塔》旧刻俗本“情节欠佳”,虽以“反势利为主旨”,但“喷饭有余,劝世不足”,对其重新改订和增补,于是有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1)刊刻的《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有人认为书商趋利,爱做手脚,或将刊刻时间提前,或托名撰序,此非本文主旨,不作赘叙。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从扬州途经宝应北上晋京后,雅部(昆曲)日渐式微,花部(地方戏曲)逐步兴起,至嘉庆(1796-1820)年间,大多数地方剧种相继形成。作为淮剧发源地之一的宝应,在此活动的淮剧班社亟需演出剧目,于是方观承来宝应乔家的其人其事,被编写幕表的说戏人看中,数场演出,逐步完善,终于成型。也可能是把与家乡相关的苏州弹词《珍珠塔》拿过来,移植改编,不费多少力气便登上了淮剧舞台。
       淮剧《珍珠塔》共十一场戏。场序是:庆寿、见姑、赠塔、许婚、劫塔、哭塔、造信、庵会、荣归、报喜、羞姑。与弹词和锡剧《珍珠塔》的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基本相似,这可能是相互借鉴与融合的结果,但方观承人生经历的线索,却依然清晰可辨。以男主角方卿为例,“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方观承曾任内阁中书、直隶总督等职,可算官高爵显,以“卿”名之十分准确。方卿字子文,古往今来以“子文”二字作名、号者甚多,然而“子文”与“观承”读音相近。使用谐音,既能摆脱真名可能带来的麻烦,又让听众明白实指何人,可谓用心良苦。至于桐城改为祥符、宝应改为襄阳、姐姐改为姑母、乔家改为陈家,以及人物性格的改变等等,都应视为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是一种聪明,一种智慧。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七日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