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站内搜索:

王懋竑:持躬谨严、清正一生

 

作者:王 强              发布时间:2011-11-11

王懋竑,宝应人。字予中,号白田,学者称白田先生。因其“一生精力,尽瘁于《朱子年谱》”,被梁启超先生称赞为“足以廓清障雾,为朱子功臣”。朱子是指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子主办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完善、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典型代表;其对儒家要义的注释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朱子所选定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其撰述的《四书集注》,成为自南宋之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全科玉律和不二准则。而王懋竑的贡献就在于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经史集注中去伪存真,对朱熹作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这也难怪汉学家、宝应人陈铁凡教授在一次回忆中说:“我第一次见到胡适之先生(国学大师),他得知我是宝应人,立刻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宝应的王懋竑真是了不起,他的《朱子年谱》,确为不朽之作”。
  王懋竑除学识极其渊博、学术非常有建树外,(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认为他是扬州学派的先驱、宝应学派的创始人),他为官清正、持躬谨严的品格也受到世人的称赞。
  王懋竑,康熙七年(1668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曾祖王有容,做过江西泰和县县令,“有惠爱在民,至今讴思之”;祖父王凝鼎,博学笃行,县志有传;父亲王式旦“缵承前绪,工文章”,著有《花萼堂文集》,“与弟楼村公(宝应唯一的状元)齐名,而享年不长,未展其业”。王懋竑从小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克承庭训”,“仰继泰和公之遗烈”“思发扬光大,以显前而传后者,历数十年如一日也”。由于父亲去世早,王懋竑“少从叔父学,即自刻厉”,“初为文,已惊其长老”。十八岁“县试拔第一,文出,邑人争相传诵”。但他“不屑揣摩场屋”,不愿“旁通关节”,因而“屡试迍邅,无所合,守其道不变”。直到四十一岁始中举人,五十一岁才中进士。如同现在“走后门”、“改岁数”的做法,好心人劝他“拜谒当路要人”,或“染须改年岁”,以预官选。王懋竑坚执不从,志传上称他“未尝以竿牍及之”。他写下著名的《书座右》以表心迹:“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平生操其刀,不敌一念非”。
  正是他的浩然正气“负一时重望”,加之他“邃于经术、元元本本、有扣即应”,五十六岁那年,王懋竑被雍正皇帝“特召”为皇三子弘时老师,“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得以“引见天颜、温愉褒嘉备至”,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飞黄腾达,王懋竑始终保持着他一贯“持躬谨严”“卑亢未秩”的本色。从中进士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诫子女“汝辈可体我意,一切平常处之,谦下自持与前分毫无异,方不失吾家风。不尔者,吾不以为子矣”。进紫金城后, “受职侍禁近” 做皇子老师,更是“寄书家中贴壁云:某通籍十六年,未尝与邑中一书,未尝受邑中一钱,此合邑所共知也。异日朝庭或有任使,俸禄之余,必不以私妻子肥囊橐。今唯望各有约饬,共守祖宗清白之遗”。
  王懋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雍正二年,王懋竑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邑有赴顺天乡试者,度君将入闱分校,求通关节不可得,索家书暗拆观,谓有私语可挟以相强,及知其无有,乃惭谢”,“吾固无不可对人言者也”,王懋竑的光明磊落,受到家乡父老的推崇。有同年(同科中榜者)陆君,出令东流(今安徽池洲),王懋竑即去信勉励,“我辈受天子命,牧养斯民,不可毫厘不尽其心”,理应“清洁自爱,勤于职事”,尤应加意“建立规模,整顿纲纪、严密周防、谨察微隐”、“近百里内鳏寡孤独,有一不获其所,不得不引为已责”。这些话,对于今天的当政者也是有教育意义的。
  王懋竑还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他未中进士前,叔父王式丹遭人诬告,几陷大狱。王懋竑多次跋涉京都,上书枢要,反复辩明冤情,请求昭雪,不怕受到牵连。王懋竑在河北青县幕府任上,有一叫道清的尼姑投井自杀,老百姓都认为必有冤情,但“狱词成招,前后变幻,牵连扳诬,至控大部,展转审讯,积六七月不决”,王懋竑多次到事发地了解,“细加研勘,尽得其情”,并 “代作祥稿,一一辨晰,经复大部,其事遂定”。尼姑道清“皎然之躯不受诬蔑,而逼死者,果无所逃罪”,使冤案得以大白。
  王懋竑还是有名的孝子,“事母至孝,侍食必躬亲”。“少时尝谓友人曰:老屋三间,破书万卷,生平志愿,于斯足矣”。王懋竑中进士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为了照顾好年迈的老母亲,他多次上书皇帝,“陈情乞归”。王懋竑儿子王箴听在其父《文林郎翰林院编修予中王公行状》中是这样说的:“府君休官时,年五十有九矣。坐一室,别无长物,旁有数柜,聚经史子集颇富……”“府君自少及老,清贫转甚而固穷自守,未尝丝毫妄取。布衣蔬食,恬然安之”。有一年,“岁值冬暮,家窘甚,邻邑某以贪婪褫官归,为其尊人求作志铭,馈遗特厚”。王懋竑“峻却之”,坚决予以拒绝,曰:“言不可苟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王懋竑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而对待乡邻有急难待救者,“必曲为筹划,每赖以全济,纵费尽拮据不以贫故有吝色”。这就是王懋竑的清正本色也正是他的高风亮节之处。“邑之人无论识与不识,相与传道之,莫不加敬”。同年生高星源尝谓之曰:“君无过人处,但本色耳”。
  王懋竑于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著名学者钱大昕先生称赞他“笃志经史”、“耻为声气标榜”。乾隆朝吏部尚书、高邮人王安国先生评价他“自处闺门里巷,一言一行,以至平生出处大节,举无愧于典型”应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