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宝应泰山殿,曾经是我县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
据《宝应县志·康熙志》记载:“泰山殿,在晏公庙旧址。明嘉靖四十年建。一曰碧霞宫,殿宇弘敞,楼阁辉映,为江淮巨观”。明隆庆、万历、清康熙、光绪年间陆续增建,遂形成前后殿宇七进,占地二百余亩,殿房三百余间,佛像数千尊的“宝坊金刹”。整个泰山殿建筑群巍峨壮观,层层殿阁金碧辉煌,檐牙高啄,画栋雕梁,气势极为宏伟,其香火之盛为东南数省之冠。从明代开始,许多文人游宦,在此登高望远,击节吟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明代才子、宝应人吴敏道在其《新建观音阁碑记》中首先写道:“宝应新建观音阁……繁葩杂卉,极刻画神奇;翥凤翔龙,穹雕镂之谲瑰。远而望之,渺渺乎若奔虹;就而察之,翼翼乎若垂云;举手而可以摘星辰,呼吸而可以通帝座。倚窗而观,初日之出;披襟而当,雄风之来;揽湖水如衣带,指峰岑若屏障……”并写《玉皇阁》诗为之吟赞:“凭簴楼阁上清家,过尽琅玕几树花。玉女窗间窥碧海,野人衣上带春霞。中原落日浮元气,万里长风吹鬓华。书剑无成学道晚,逢人犹说炼丹砂。”
而文学大家、家乡名人朱应登在《登观音阁次韵邃翁阁老》诗中却写下了自己登阁远眺后酣畅愉悦的心情:“午饭斋厨纵目初,龙宫阒寂片云孤。长松偃盖留人坐,短竹分行信手扶。酒盏淋漓呑海若,藓衣颠倒乱天吴,相将日暮仍高兴,更望飞舠送百壶”。
另一位宝应名人、明万历兵部主事刘永澄在其《观音阁》诗中极言称美,夸赞家乡的风景无限:“ 花城美日恣行春,湖水䴔䴖暧白萍。醉上碧霞高阁望,风鸢处处小儿尘。”
清顺治进士、康熙八年后任宝应县知县的孙蕙、以及为之幕宾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登临宝应泰山殿大观阁后,除感叹泰山殿“风烟莽寥廓”的美景外,还写下了各自不同的观感和心情。孙蕙《登大观阁》诗为:“为放千里日,振衣千仞阁。平楚望苍然,风烟莽寥廓。长淮槛外流,不复辨溪壑。浊浪翻鲸鲵,长空击鵰鹗。平成此谁责,天昊频肆虐。村落半成墟,荒凉遍城郭。淮南十万户,一饱营葵藿。抚彼监门图,愀然罢斟酌。”蒲松龄《登泰山殿远眺》诗:“登高回首浩无涯,频向风尘老岁华。柳陌晴霞妒雁字,渔舟明月系芦花。苍茫云水三千顷,烟雨楼台十万家。如带黄河天上动,江鸥飞去落平沙。”
清康熙九年进士、官连州知州、宝应人郭昂又是另外一种心境。《归里后重登大观阁》:“少壮登临老倦还,旧游今日得重攀。逢僧面熟头皆白,忆友诗成泪欲潸。望里沧桑惊醉眼,樽前云树破愁颜。朗呤四十年前句,窗为湖光夜不关。”
宝应莲池庵僧净锋也有不俗的诗兴。《大观阁纳凉与张明府分韵》为:“高阁凌空散客襟,风生四壁暑难侵。帘前远水过书案,足底斜阳入柳阴。政暇每寻方外友,情幽共得古人心。东林旧社欣相属,太守风流颂到今。”
清康熙五十八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宝应大儒王懋竑为重修泰山殿撰写了《修泰山东岳庙疏引》、《修大观殿疏引》两篇文章,详细论述了邑之人重修泰山殿的缘由与美好愿望,并赞叹修复后的泰山殿“殿阁之傑特宏丽,为江淮间巨观,是乃邑名胜之地,尤不可不加意于此……”
清光绪年间,泰州知州、桂林人侯绍瀛专门写文章夸赞宝应泰山殿大观阁,“无殊西湖灵隐,有似昆明大观”。并为之撰长联云:“楼高百尺,台上三休,浩浩乎空阔无边,见如带长河绕郭,汉侈鱼盐之利,隋通汴泗之流,唐夸转运之饶,宋画平分之策,煞费英雄智力,往迹皆烟,到而今一统车书,万国梯航瞻泰岱;地尽两淮,天钟八宝,巍巍乎宏谟大起。喜翚飞轮奂凌霄,东廻沧海之澜,西吸洪湖之水,北阻射阳之涨,南扬甓社之波,仰叨帝女灵慈,神明默佑,常悯此众生疾苦,满天霖雨洒江城。”
清末安徽定远县文人方臻壹十分赞赏宝应泰山殿,称其“湖乡风景,如在目前”。并题联赞曰:“览胜极层巅,四时风景皆宜,看绿野春睛,花村夜静,桑麻遍地,稗禾亚 连云,到期大平真有象;登临小天下,一片江湖无际,正锦帆东去,画舫南来,廊庙非荣,山林何辱,关心忧国更谁人”。
民国初年,乔莱后人乔浦孙集唐诗一联,赞美泰山殿。联曰:“更上一层楼,岭树重遮千里目;我有万古宅,玉山高并两峰塞”。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时光的前行,宝应泰山殿这昔日曾有过的辉煌与骄傲,不久将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正翘首以盼。
2014年7月31日初稿于楼村人家